事情发生在公元765年。
这一年是唐朝永泰元年,在位的是唐代宗,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基本平定,但是吐蕃又趁乱攻城掠地,兵锋直指都城长安,就在两年前,吐蕃征发吐谷浑、党项、氐、羌诸部,整军二十余万,大举入侵,直入长安。唐代宗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
危急关头,年逾六旬的老将郭子仪受命西征,采取疑兵之计,仅用半个月就收复了长安。吐蕃被迫回撤。但就在这形势向好之时,唐朝名将仆固怀恩(仆固为复姓)受宦官诬告,被逼反叛。
这一年9月,仆固怀恩声称唐代宗去世,再度引吐蕃、回纥等部数十万人来犯,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面临的最大规模入侵。
所幸唐代宗提前做了布防,积极备战,在奉天(今陕西乾县)首战告捷。
吐蕃回撤,与回纥合兵近二十万,转而东攻泾阳。就在这个过程中,这次入侵的关键发起人仆固怀恩暴病猝死了。
泾阳正是郭子仪防守的地方,此时仅有兵力一万人,一万对二十万,怎么算都没胜算。
老将郭子仪,在危急关头展现了突出的大将风度和应急能力。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宋:苏洵《心术》
一是对宏观形势的细致分析和精准判断。
联合军队是否都是敌人?
毛主席说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回纥起码是可以争取的一支力量,因为在安史之乱中回纥军队曾经跟唐朝军队一起并肩作战,而当时的主帅就是郭子仪。安史之乱后唐朝对回纥除大加赏赐外,还推动双方贸易,实现多次和亲。
争取的关键是什么?
战争的本质是利益,对于吐蕃、回纥联军来讲,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利益,这也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驱动点。唐朝固然有利可图,但是吐蕃抢掠多时,也可以成为目标。
有没有争取的合适时机?
联合军队最重要的就是看是否齐心。目前的变量就是仆固怀恩的去世,他是军队联合的倡议者和组织者,吐蕃、回纥在他死后就开始争夺主导权,以至于分营而居,互不信任,这是可利用的时机。
二是在实际谈判中的超人胆魄和全面策略。
如何确保谈判的诚意?
郭子仪决心只身前往敌营。
这还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虽然回纥曾经一起战斗过,但毕竟敌对且占据强势。
所以诸将都反对,觉得太冒险,请求起码选精骑五百护卫,但是郭子仪觉得这样反倒适得其反,会导致谈判失败,坚决不带护卫。他的儿子拉住马缰不放,郭子仪甚至挥鞭抽打,喝令走开。
抵达回纥军营附近后,郭子仪从容自若脱掉盔甲,放下长枪,不慌不忙走入军营。
这就气度逼人了。
史书记载回纥酋长齐齐下马参拜。
当然了,谈判的内容才是关键,光有气度是无法止战的。
如何展开谈判的策略?
先劝之以义。
郭子仪开场就先从道义上占据主动,说你们回纥当年出兵参与平叛,帮了大忙,唐朝对你们的报答也不算薄。如今你们为什么要违背旧约,出动大军来攻打唐朝?仆固怀恩背叛朝廷,把自己的母亲也遗弃不管,在你们回纥中也是不能容忍的。你们跟着他,抛弃前功而新结怨仇,这明智吗?回纥语塞,只好说这都怪仆固怀恩。
后晓之以理。
从逻辑上合理引导,分析清楚厉害关系。如果开打,唐军必定死战,你们联军也未必容易胜出,你看吐蕃首战就失利了。吐蕃残暴不仁,乘大唐有战乱,不顾亲戚关系,烧杀抢掠,掠夺的财物用车装都装不下,牛羊前后长达几百里,散布在荒野上,这是上天赐给你们的,不可错过时机。开打的成本一定高,还不如调头一起抢吐蕃,而且大唐也可以给予补偿,这样更有性价比!
再动之以情。
郭子仪再回顾了并肩抗战的峥嵘岁月,双方和亲的其乐融融,并在回纥酋长已经动摇之时取酒共饮盟誓,“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有负约者,身陨阵前,家族灭绝。”随即就送给回纥军三千匹彩帛以慰问。
全面,非常全面。
回纥简直就是无路可选。
吐蕃闻之,连夜领兵退去。
回纥率兵追击,郭子仪派骑兵相助,十月大败吐蕃。回纥所获颇丰。
之后回纥又派了二百余人入长安,唐代宗赏赐缯帛十万匹,唐府库为之空竭。
干戈终究需要化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