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昨天去看了春节档上映的电影《第二十条》,片名取自刑法“第二十条”,以雷佳音饰演的检察官韩明展开了案情,讲述了“正当防卫”法条背后的情与理。张艺谋把几个很严肃的故事,串联在一起,虽用喜剧做了包装,但一点都不浮夸。有网友评论:“看到雷佳音和马丽吵架,就好像看见了我爸妈吵架。”
影片包含了亲情,正义等元素,通过对几件曾经轰动全国的案例的改编,引发了一系列思考。
ps:以下内容含剧透
“我们都是小人物”
雷佳音饰演的检察官韩明开始是一个看领导脸色的小职员,二十年的工作经历,深谙人情世故,办事懂策略,如他所说:“安抚群众的话未必是真的,但是吵吵没用,先平定大伙的情绪最重要。”最后闹事的人走了,还把领导哄高兴了。
在儿子韩雨辰因见义勇为把张主任的儿子打伤后,对方要道歉不成报警时,妻子李茂娟让他拿着酒去和张主任谈。他守住了底线,可是又身负妻子的期待,雷佳音把一个中年男人陷入两难局面的样子演绎得很好。
韩明是一位坚定的法律执行者,虽然他也曾为了儿子能在升学率高的学校继续学习,让儿子忍下委屈;也曾为了遵守法律和过往相似案例,给见义勇为的司机张贵生判为“故意伤害罪”。但是他对人性的温暖和同理心始终不曾丢失。
在儿子被张科找的小混混打后,他不再让儿子道歉,和李茂娟一起去找张主任;给张贵生找工作,希望他能和女儿以后好好生活。年轻时,更是因为见义勇为救吕玲玲,丢了前程。
在那些拯救世界的故事里,主角总是少年,因为成年人都学会了接受现实,希望世界毁灭,而电影让韩明用“我们究竟是把怎样的一个世界交到他们手里”的叩问,拥有了一个很热血、很振奋人心的结局。
小孩子眼里对错分明,大人只有权衡利弊后的妥协,而韩明便是实现理想主义的过渡,大人曾经也是小孩子啊。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看到韩雨辰见义勇为打伤张科,受害者不愿意出来作证,张科的父亲一定要韩雨辰道歉时,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为韩雨辰感到不值。都会这么想:以后谁还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不就是典型的农夫与蛇吗?
但是韩雨辰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儿子“惹了麻烦”而去数落儿子。妈妈李茂娟反复强调“我儿子是见义勇为才打伤他的”,还带点自豪的语气。父亲虽然想小事化了,但是在儿子被打后,不再想调解,就算上不了最好的学校,也不能让儿子委屈。
父母先对儿子见义勇为的行为给予肯定,剩下的事他们操心,不会在家里抱怨,传播负面情绪。
李茂娟虽然强势,总嫌丈夫太忙,顾不上家。但是丈夫需要她帮忙时,一点都不含糊。当吕玲玲想让韩明帮忙照顾受害人郝秀萍和她的女儿时,李茂娟醋也不吃了,直说韩明没有同情心,要自己照顾郝秀萍母女。
在这样一个温暖,正义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以后也一定是个温暖善良的人。而校园霸凌者张科,在父亲面前伪装成一个乖孩子,连父亲都相信他一定不会欺负人。有一幕我印象很深:
张主任带着张科和韩明李茂娟谈判时,张科一开始是站着的,父亲失意他,他才坐下。
我想张科的父亲一定对他很严格,以至于他人前好孩子人后霸凌,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缩影,如果你的孩子总会有些奇怪的行为,作为家长,该想一想,是不是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
情与理之间的选择
立案和起诉又费钱又费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老百姓每天去报案?为了公道。为什么电影中所有的事情在郝秀萍跳楼后就变得顺利,为什么公平正义一定要让好人牺牲?
电影中高叶饰演的吕玲玲给出了答案,“是她的绝望,是她对法治的绝望,对公平的绝望。”也正如韩明在听证会上的发言所说,法律的存在,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也有人说,这个电影在挑战现有的司法机制,因为见义勇为被判为故意伤人罪的案例不只两三起。小扇认为,一成不变不代表是对的,人是复杂的,那些不去了解背后的动机和真相,为了省时省力而做的决定,那这些将成为日后射向自己眉心的子弹。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有责任去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法律是底线,更重要的是要补偿受害者的权力和正义。《第二十条》是一部有笑有泪,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普法电影,值得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