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拥抱人工智能

   面试那天,周校就问过怎么看待科技赋能教学?我当时只是把我自己的想法简单的说下。上一周教师例会,周校再一次提到这个话题,我也随之思考,作为老师,我为什么要拥抱人工智能?以下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首先,我从国家层面思考。我们国家为什么花大力气支持并发展人工智能?我个人观点,这里面有一些博弈成分。上个世纪,美苏争霸时,双方聚焦于月球,太空。我不知道这个类比是否正确,但是我仍然坚信现在能够和美国掰手腕的国家就是我们。而新的一轮掰手腕就是AI,科技这一阵地。我们作为基层一线教师,不难发现,国家赋予了我们这一使命:学习并且积极使用AI。从今年的继续教育公需课我们就能看到这一点。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者,在传递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并且亲身试用甚至可以研究开发人工智能,有了教师赋能,我们下一代学生自然而然会对AI有了解甚至会感兴趣,从而给学生打开新的大门。

  其次,从人的发展来思考,人是需要不断拥抱新知识新技能的。我特别喜欢前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有一次她在采访中提到,她带过许多国家的运动员,她觉得俄罗斯的队员是最难带的。因为他们很stubborn,就是很固执。他们很不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就是坚持自己的那点。与之相反,美国运动员就很喜欢接受新的东西,你教她们什么他们觉得好用,就去试试看。其实,郎平教练的观点也符合我对这两国人的认知,但是为了更加客观,我向办公室的历史老师褚老师请教:冷战是不是能看做美国胜利,美国之所以胜利和他们的喜欢尝试新东西的性格或者前苏联人的性格有关?褚老师给我的答案和我心里想的是一致的:前苏联人是有些固步自封,所以我们互相学习,美国的积极学习的心态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些跟我最近读的书《终身成长》论证的思想是一致的。我们作为教师,知识;技能;品质的传递者,要具备终身成长的心态,新鲜的事要多尝试下,但是也要记住老祖宗的规矩:不逾矩。其实在自己的舒适区的确很容易,但是却少了很多风景。上周,我在海边,看到潮起,也看到潮落,我不禁陷入思考。我工作十余年,见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杜郎口,三三四,翻转课堂,大单元教学。。。。看起来好像每阵风都把老师们折磨的不轻,最后可笑的是又回归到了原始传统教学。有时候,我也会想这么折腾干嘛?但是后面在一想,不能因为潮落,就不看潮起了,那样岂不是错过了太多,生命过程本就是个波动的函数,经历了才会了解知道,这才是人生的意义之所在啊。而且,不管哪种教学模式最终都是为了育人,为祖国培养人,所以这些方式都可以化身为工具辅助我们。

再次,从发展思考。我特别喜欢张建校长在群里分享的那篇文章《从火焰到AI》我读了之后,引起很深的共鸣。我今年总跟朋友们探索”风口“这两个字,我开玩笑说,我好像什么风口都没赶上:2015,16最好的买房子的时间,买了就赚,没赶上;2018左右短视频刚出的时候,我也错过了;甚至当年2011年刚出微信,我还在用QQ;来深圳,大家都用手机地图导航,我还在用嘴问路。。。。。国家也好,时代也好对我们都很公平,平台都给你搭建好了,聪明的人都会先抓住机遇。我读过一篇文章:任何行业,赚钱的都是最先做的那一批。虽然我们不能只用经济效益来衡量发展,但是先用,先抓住机遇肯定是正确的。所以与其抱怨没有赶上风口,倒不如反思我自己是不是被固定型思维所束缚呢?

 为了突破自己,我开始尝试使用新的东西。今年八月五号,我参加了雅思考试。本身我报名了自己擅长的纸笔考试,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们都会使用机考,而且机考已经成为了大的趋势,我必须要尝试。虽然开始我感觉到很不习惯,但是考完我发现机考的好处还是真的很多的。

所以,我告诉自己:遇到新的东西技能,别着急排斥,它存在即为合理,努力在用中学会给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使用智能手机还跟老人机一样,那不就了因为没有老人机卖,我不得不使用智能手机,这样多可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