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一个刚刚毕业入职的新员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公司培训,今天,他第一次与我外出拜访用户,略显生涩。
我们俩经过半天的市内奔波,终于在下午2点的时候回到公司,稍做整理,就到领导办公室开始汇报工作。刚刚踏进办公室的门,小张就开始紧张......
于总见我们俩进来,就开始说:“小张,你来谈谈今天的情况?”
小张挠挠头、尴尬地笑了笑,说:“于总,今天我和王姐去拜访客户,路上交通特别堵,幸好出门早,我们俩争分夺秒地赶,不然,约好的时间就要迟到,客户那边时间有限,只有半小时。和客户见面后,介绍了公司的情况,把客户需要的资料送给他们,现在就等客户那边的结果了。”
领导一脸懵圈地问我:“客户反馈如何?”
我赶紧接过话题说:“于总,我们这次与客户接洽还算顺利,客户那边对咱们公司的“XX软件”非常感兴趣,并已收下资料,客户表示再约时间详谈,公司其他项目我们也做了简单介绍,后续跟进客户就可以。
领导终于松了一气,转头对小张说:“小张呀,你要多学习,我需要你汇报的是工作结果,不是工作过程。”
走出领导办公室,小张的表情很复杂,嘴中叨唠着“结果”“过程”。
如果你试着从听者角度来分析的话,最希望听到的重点是什么?“客户反馈(结果)”,对不对?当你忍着耐心把过程听完才知道结果,是一件多么抓狂的事。
莫里哀说:“语言是赐于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
就是说,人类用说话或文字这种特有的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想法。
文字是书面写作,语言是声音写作。
布兰登.罗伊尔在他那本先后荣获“美国总统图书奖”、“国际图书奖”、“年度教育图书奖”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告诉我们:写作失误与会话失误相似,应该要考虑先给读者或听者一个目标,然后再告诉他们抵达目标的方向,否则就无法以最高效的方式传达信息。
书中讲道,文章结构要“先写总结,开门见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写作类别多为说明文,包括:报纸、文章、书信等,说明文通常解释或总结一个主题或一个事件,“总结”应处于接近文章开头而非结尾处。
这种倒三解型的写作方法“自上而下”分为:最重要、次重要、次重要、最不重要。
如果想让读者明白作者写作意图时,就要先总结,然后再运用细节作为支撑,不要玩“我有个秘密”的把戏,开门见山的写作,更易引人入胜。
“自上而下”的写作方式不仅仅只应用在写作上,还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交流上,小张就犯了“自下而上”讲话错误(最不重要、次重要、次重要、最重要),没有把最重要的结果(客户是否感兴趣)向领导说明,只是一味的说些不重要的过程,让领导着急的结果没有最先说出,这种说话方式容易让人失去兴趣。
我就是直接说出结果的表达方式,让领导一下知道最重要的在哪里?是客户对公司的项目“感兴趣”,有意愿继续接触。
初入行的写作小白,生活中的小张,在写作或交流时,避免使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要率先总结观点,再围绕观点发表见解,这样就会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今天的读书笔记就分享到这里。我是书眉,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