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想要100%的改变,所以你才被困住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先试试把5%做好。用一个极其微小而不同寻常的行动,去打破惯性和困局。”
这是心理学家李松蔚最近两年来,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干预的精彩案例合辑。书中共收录44个案例,囊括了自我、家庭、工作、情感、人际五大领域的真实困惑。
对于读者提出的每个问题,李松蔚都给出了温暖而巧妙的回答——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是进一步的提问,激发提问者进一步去探索。他会要求提问者在未来一周内,尝试一个没有试过的行动,尝试5%的新可能,然后把结果反馈给他。而这些真实的反馈让我们看到:新的行动带来了新的经验,而当新的经验打破惯性的时候,改变就一步一步地发生了。
“恐惧在敲门,勇气打开门,门外什么都没有。”
每个人都有恐惧心理,通常是面对不熟悉,自我认知不可能实现,担心完不成,顾虑到可能会失败等等这些都会产生恐惧心理。作者这个句话很好的展现出来,其实恐惧之门打开之后,可能什么都没有,或者根本不足以让你恐惧,或者会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承受。
“请你保持基本不变的同时,朝着可能的方向改变一点。”
改变的悖论往往是这样:如果我说“请你变成那样”,对方会说“可我做不到”。我说“好吧,请保持你原来那样”,对方又会说“这样是不行的,我想改”……这就是真实的人面对“改变”的态度。这也是孩子青春期父母经常遇到的问题,让做啥偏不做,不让做反而偏要做。
“关键在于启动。”
最初的行动一旦被激活,身体自然会越来越有力量,做的事也越来越多。就像是在滚雪球,从最初的一小点开始,一圈圈越滚越大。这就像是读书,只要坐下,翻开第一页,读书就开始了,但是如果一直想着要读书,但是做不下来,翻不开书,就一直没有启动读书这件事儿。
这本书里有很多心理学的理论,我的感悟比较深刻的就是这三点:
1.恐惧都是自己吓唬自己
2.改变是内在的,而不是别人的指手画脚
3.行动并不难,关键是按下启动的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