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作者
李松蔚,1985年出生,知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生毕业,曾在清华大学心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任教。目前是自由执业的家庭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通过个人公号等自媒体平台长期写作,传播心理健康和系统式心理干预理念。
二、本书简介
“你只想要100%的改变,所以你才被困住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先试试把5%做好。用一个极其微小而不同寻常的行动,去打破惯性和困局。”
这是心理学家李松蔚最近两年来,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干预的精彩案例合辑。书中共收录44个案例,囊括了自我、家庭、工作、情感、人际五大领域的真实困惑。对于读者提出的每个问题,李松蔚都给出了温暖而巧妙的回答——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是进一步的提问,激发提问者进一步去探索。他会要求提问者在未来一周内,尝试一个没有试过的行动,尝试5%的新可能,然后把结果反馈给他。而这些真实的反馈让我们看到:新的行动带来了新的经验,而当新的经验打破惯性的时候,改变就一步一步地发生了。
三、心得体会
读书用时:3天
读书方式:阅读+听书
字数:20万
思维导图:
重要知识点回顾:
1、一切的关键在于动起来
积极的行动会开启一条“行动让人的状态变好,状态变好又带来更多积极行动”的正反馈循环链路。与之相反的就是“向下螺旋”的恶性循环:因为心情不好,导致什么都不想做;因为什么都没做,导致心情更差。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靠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结果越想越难受。这种时候就要少想,多做。一旦开始做事,就启动了“向上螺旋”。
道理说起来容易,但要启动这个环路却不简单。第一步,就是无论如何先做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事——哪怕看起来是没有意义的小事。在《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里,我特意强调了,不超过 5%,哪怕一开始只是运动热身。提问者把这个过程比喻为“滚雪球”:开始了,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有时人们不愿意开始行动,会把原因推给“状态”:“等我状态好了,这些事都会水到渠成。”但这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不开始行动,状态不会自己变好。要考虑的恰恰是在状态不好的同时,坚持迈出一小步。
2、多想一想“最坏的结果”
害怕坏事发生的人,反而在“坏事发生了”的想象中获得安慰。除了被允许的体验,也是因为人们可以对想法进行深度加工。沉浸在害怕中时,人们并不真的了解自己在怕什么,只是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太糟糕了!”“不可以让它发生!”这时候情绪当头,没办法思考“最大的损失有多大?”“整个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应变了:“就算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也能做点什么。”进行了这样的深度加工,才能最有效地减轻焦虑。
所以焦虑的时候,反而可以多想一想“最坏的结果”。越具体,越实际,越有助于摆脱焦虑。遗憾的是,身边的人往往都在劝说“别想了,不会有事的”,等于还是在强化这样的意思——“它很糟糕”,“确实不能让它发生”。等到双方陷入争辩,就更没有时间对想象中的灾难做现实化的处理。
3、随遇而安才能真正松弛
在我看来,完成一个动作,比想明白一百个道理更有用。这样做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它让这件事变得轻松了。“不要吵架”是一根随时绷紧的弦,“吵了再说”则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松弛。这反而有助于我们情绪平稳。有些情绪不再被刻意关注之后,自己就会淡化。这叫作“看见”或是“允许”这些情绪。反过来,越是不被允许的情绪,就越难以自控。正如提问者体验到的,允许争吵之后,争吵的冲动反而少了。
本书对自己的启发:
1、因为上过李松蔚老师的课程,很喜欢他的风格,所以看到这本书就阅读了起来,整本书是以提问——回答——复盘——分析的方式展开,阅读起来故事性很强,每一个提问者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苦恼
2、书中每一章后面的“改变工具箱”很特别,用心理学的视角解读李松蔚老师每一个案例后面回答的原因,让一个个看似不相干的回复后有了专业的解释和依据。
3、5%的改变的力量远远大于100% 的改变,这里首先是接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改变不了的自己,接纳最真实的自己,这种接纳让很多纠结、拧巴的劲松了下来,所以之后的一点点改变都会在生活中起作用,让改变不断发生。这也给了我咨询的思路,不要给100%,不要试图让来访者发生180度的大改变,要如同溪流一般,一点点浸泡,一点点干预,每次只改变5%甚至只有1%也是好的,因为只要有一点点的改变,就在打破原有的模式,这就是一种新的不同出现,相信这就是变化的开始。
4、不带着劲儿,不带着很强烈的期待,让来访者利用自己的资源去改变。咨询师第一步要做到就是joining,然后第二点就是,特别特别小的,tiny ( 微小 ) ,tiny,tiny,tiny,little change,微小的变化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