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在看李松蔚老师的《5%的改变》这本书,每天有时间就翻看一下,有问有答有复盘,书里总共收录了44个干预案例,分为了五个主题,包括:自我、原生家庭、职场、亲密关系与人际关系。每一个主题之后,还有关于技术层面的“改变工具箱”。
今天中午总算是看完了这本书,当时就把读书的感受跟爱人做了分享,还建议她也认真读读这本书,将对她的个案咨询有很大帮助。
其实这本书还是她买回来的,不过她买来就放在了床头,先是找了一个音频来听。因为时间关系到现在还没听完。倒是我拿来读了,反过来建议她再去读。
李松蔚老师生于1985年,临床心理学博士,注册心理师,是一位在互联网上享有较高人气的心理学传播者。曾在大学任教,讲授《异常心理学》《系统论与系统式心理治疗》等课程。目前是自由执业的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通过“李松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长期写作,传播心理健康和系统式心理干预理念。
这本书就是李松蔚老师在微信公众号做的一个“问答实验”的案例集。
5%的改变,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对于每一个人都有所启示。
我们通常都生活在惯性当中,这种惯性可以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固有认知,也可以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总之它是固定的、惯常的、不变的、安全的,尽管因为这种惯性,自己很纠结、很受伤,甚至很痛苦。
不过,在作者看来,这些都不是问题。这一点就是无条件的接纳和认同,也可以理解为咨询师的“中立”。
其实,接纳这一点对于提问者很重要,会让她觉得自己找到了理解自己的人,而不用选择去通过争辩、对抗来保护自己。
但是,就是这个提问的举动,就足以说明提问者倾向于主动寻找答案,或者叫寻求帮助。不过,也有可能是通过提问,证明专家所谓的“方法”行不通,来维护自己原有的惯性。
不管怎么说,李松蔚老师在书里通过让提问者在保持原有状态的基础上,利用一般七天的时间作出一点点改变,就是5%,可以是做一个动作,写一张纸条,画一张画,等等,这看起来微乎其微。但就是这样的微小改变,就扰动了提问者原来的整个稳态系统,给了他(她)不一样的体验,这种体验弥漫开来,会让她走向一种全新的生活。
我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顺势而为”,“顺”是前提,关键是找到这个“势”,而在“为”上就是建议做一点点改变。短期治疗上说是“聚焦一小步的成功”。
当然,这种改变也是提问者自己决定去做的,做与不做全在提问者自己。
咨询中常说一句话:来访者带着问题而来,同时也带着答案。咨询师没有答案,只是帮助来访者自己找到答案。
生活中的我们,同样是这样。遇到问题要向内求、向内找,答案就在自己身上。只不过有时候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读书和做事,再加上足够的时间才能找到。
对于生活来说,无常才是常态,不变的就是变化,想法也是瞬息万变,事情都在变化中发展。我们只需要保持一个接纳的心态:是这样啊!这样就好!
也许,这一刻问题就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