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安前程,无问西东!“天才少年”茅侃侃之死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年轻的生命
带着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去了
惋惜之余,人们不禁要问:
今天,创业的环境真的如此严酷吗?
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
或者仅仅是为了探索一个更人性化的投融资模式
我们可以为创业者做些什么?
多年以前,我曾经在一次论坛上见过那个刚刚离去的年轻人。彼时,茅侃侃风头正劲,他坐在台上略带生涩、但却颇为周全地回答着人们的提问,完全看不出外界所评论的狂放和张扬。
但是,我还是注意到,整个过程中,他一直在玩弄手中的一只普通的签字笔。以那只笔的普通程度而言,茅侃侃的对它的关注,实在是远远超出了解答问题的热情。
“天才少年”茅侃侃出生于1983年,曾在互联网大潮的推动下,与李想、戴志康和高燃一起一举成名。在23岁时,他一度拿到了6000万之巨的投资----但是,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茅侃侃的名声不再显赫,除非是刻意关注他的人,才能够捋清他这十几年的艰辛的创业轨迹。
天才少年,负债千万
在农历的新年来临之前,人们在震惊中听到了茅侃侃自杀的消息。各路媒体的报道纷纷指向了:“80后创业标杆人物”,不堪重负自杀身亡。BU君不禁自问:为什么,在30多岁的花样年华,他却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无声地离开世界?是性格使然?还是环境所迫?走上这条不归路的茅侃侃,是否预示了创业投资领域的一个现状、现实?
2015年,茅侃侃与万家文化(后更名为祥源文化)共同出资成立了万家电竞,两年多的时间,该公司先后经历了多次业务转型,也经历了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带来的融资搁浅。
万家文化公告显示:2016年,万家电竞公司实现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损益为亏损1073.72万元;2017年半年报显示,当期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损益为亏损约215万元,负债合计约为4812.7万元。
无疑地,把茅侃侃逼上绝境的是“钱”。从2016年11月以来,万家文化就没有再给万家电竞提供过资金。此后的一年中,为了给自己的游戏研发公司万家电竞输血,茅侃侃拿出了自己所有积蓄,但那也是杯水车薪。从2016年底开始,茅侃侃通过透支信用卡、抵押车房、向李想、董默等好朋友借款的方式陆续投入公司2000多万。
沉重的债务和莫测的前景,成为了压断这位创业者脊梁的最后几束稻草。2017年11月,茅侃侃在接受采访时称,“兜里只剩下十几万元,用来缴借款的利息。万家电竞账上只有1000多元,交电费都不够,公司办公室已经关闭。”
2017年的最后一天,他在朋友圈里说:2017失去了所有的所有。这些所有,不仅代表了创业路上的困境,也代表了资本圈的无法控制的风险。在此之前的几年间,茅侃侃其实已经深受抑郁症之苦,走上绝路似乎是一种必然。他身上,背负的责任和压力太沉、太重了。
创业失败是大概率事件
众所周知,创业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还是有太多的人只看中其表面的风光,忽略了创业者和团队,甚至他们的家人们所付出的巨大的财富和社会成本。某种程度上,茅侃侃的事件的背后是当下创业者生态的一个缩影。
正如马云所说:“100个创业者中95个会死掉。” 创业的长期性、高风险性注定使诸多创业者沦为“炮灰”。小米的雷军也曾感叹道:“一个正常人绝对不会选择创业。因为一旦选择了创业,就选择了一个无比痛苦的人生。”
创业者不仅承受着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压力,更深受精神压力上的折磨。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7的人都会在人生某个阶段被一段时间的抑郁症困扰,但对于创业者群体来讲,患抑郁症的比例竟然达到了90%以上。
看看当年刘强东一夜愁白头的故事,你就会明白,事实上,创业本身是一件美好且艰难的事,它所需要的除了对行业的深度把握之外,还有极高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决定了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创业。
如今,再来分析茅侃侃是否适合创业,或者说是否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和管理方法,这些已经是事后诸葛,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但如果,在他拧开煤气开关之前,有足够多的社会资源或道义力量能够对他提供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也许,事情的结果会好很多。
理性看待,“喧嚣过后”创业已成窄路
茅侃侃的离去,毕竟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创业的现状,却值得人们注目和深思。数据显示,从1987年到2016年底,全国纳入火炬计划统计的众创空间有429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有3255家和企业加速器有400余家,这意味着全国共有双创平台7953家,数量高居世界第一。
但是,另一组数字更是说明问题的严重:创业领域平均每2分钟就会上演一个泡沫破灭的故事。在全国4298家众创空间里,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年创业公司共倒闭、停业364家,2017年近千家;且2016年全年新增创业公司比前一年下降76%,2017年这一比例下降超过80%,创业投资也大幅度缩紧。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之困,传统产业处于去产能、技术转型升级的关口,落伍的技术与产品都在逐渐被淘汰,而经济新动能仍在积蓄中,诸多的新产业、新技术还在处在探索期,发展尚不成熟,留给创业项目的空间并不广阔,真正的优质项目更是稀缺资源。好的创业项目本来就少,而众创空间的短期内蜂拥又引发载体过剩,这需要时间去打磨,但是因着资本的逐利性,往往留给创业的时间并不多。
据《2017中国创新创业报告》显示, 2017年前9个月已有150家创业企业“死亡”。毋庸置疑,国家和社会都迫切呼唤创新创业,但是当投资、创业变成了一种集体行动,创业最需要的踏实、坚持和实干精神也会变得越来越淡漠,双创也容易沦为一个惨烈的战场。
然而,转机总是孕育在危机中,表面看来,当下的众创热似乎冷却了下来,但随着未来外部环境和金融支持体系的不断优化,众创或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BU君觉得,如果,茅侃侃可以更坚韧一些,挺过眼前的黑暗,也许,曙光就在不远处展现开来。
创业的维度会更深入、更具体
在当今的创业圈子,靠个人智慧或优秀团队在一个领域或某一个产品上的“一招鲜”模式,已经是“昨日黄花”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向各个领域的渗透、融合,不断催生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在一个成熟的、有一定基础和渠道的企业内部进行创新,利用其资源优势,快速孵化共同成长的商业模式正在成为潮流。
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中国零售业巨头百联集团。早在几年前,百联集团就已经开始了“内创”加“外创”的尝试。百联创业空间的初衷是为初创企业提供“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生命周期的创业孵化服务。
同时,百联与合作方晨晖资本共同发起的“新零售产业基金”也成为“蓄水池”,为优质项目提供资本支持。这一举措,使得众多从事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创业企业能够聚集在零售领域,从而推动了线上和线下零售环节的融合。类似的“双创孵化”模式,正在形成主流。
新鲜的血液带来的是机体的活力。事实上,成熟企业在市场、技术、文化等维度都越来越稳定,而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动态的,新技术、新参与者的加入随时可能打破行业均衡,企业可以寻求新的更有生命力的业务模式,发现新的市场机会、新的领域和利益点。企业在某个时期的战略制高点可能快速实现技术更新、商业变革,母公司在技术、渠道或人才方面的优势也会发挥得更加充分。
仔细分析茅侃侃的几次转型,其实都有无奈的成分在里面,究其原因,从一开始,这个年轻人靠能力“单打独斗”的方式,势必会把企业甚至个人引向一个悲壮的结局。
各安前程,无问西东
“若教眼底无余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茅侃侃的离去,在财经界里引发了各色人等的议论和追思。除了个别利用此事件,刷存在感的人之外,总体来说,对于逝者的追忆和反思成为了舆论交互的重点。
几天来,我的眼前也总是浮现出当初的那个场景:一个天才少年若有所思地坐在台前,下意识地转动着手中的一只笔-----是的,在茅侃侃离去的这段时间里,所有对于生意的探讨都是理性的、科学的、但却是一时一事的;然而,对于生命意义的求索,却永远是温暖的、感性的、永恒的-----
这段时间,一部名为《无问西东》电影同样引来了热议。电影里,从民国到21世纪的近百年的过往中,四个不同时代下的主角,跟随着自己心灵的选择,渡过了各自不同的人生。
其实,古往今来,生活在时代浪潮下的芸芸众生,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宿命。所不同的是,那些人群中的勇敢者,如同年轻的茅侃侃一样,勇于开创,不断前行。面对着莫测的未来和生命的有限,他们从未回头,虽败犹荣----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在此,向依然在奋斗中和即将投入奋斗中的创业者们致敬!祝你们在滚滚红尘之中,各安前程,无问西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