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重视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如下七个方面。
一,阅读与了解
做法是:阅读课本或相关内容;通过视频(网上资料等),报刊杂志,文献等途径知悉信息。其重点在于课堂上的阅读课本。
阅读过程中做到以下几个步骤。
1.默读。完整浏览阅读内容。
2.通读。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声朗读课本内容。
3.精读。划出重点内容,对重点内容再朗读。
意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克服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开小差,厌学等问题。
问题与对策。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如果习惯差,意志薄弱,厌学等,不能按部就班完成阅读步骤;或者阅读时,敷衍了事,有口无心。因此,朗读时要求大声整齐;默读朗读后对阅读内容进行梳理,划出重点,并且小组内交流对划出的重点内容进行确认。
了解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二,观察与模仿
做法是:课堂上观察实验操作,模仿实验操作;或者观察神态举止,并就此进行模仿。等等。
观察过程中,调动全部感觉器官,仔细观察,然后记录重要的观察现象。
模仿实验操作,由生涩到熟练逐步过度,直到掌握操作要领。
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养成尊重他人德行。
观察步骤:
1.安静,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如准备记录的纸笔)。
2.观察。重点是看,其次不能忽视听与闻等。
3.记录现象。小组内就记录现象进行交流,相互补充。
模仿步骤:
1.观察模仿对象。
2.就实验操作等进行模仿。
3.多次练习,直到熟练。
三,分析与讨论
做法是:对概念,理论,定律,公式等进行分析。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对相关内容进行释疑解惑,直到弄明白。
步骤:
1.找出课本上表述的概念,理论,定律,公式等。在小组长带领下,小组成员共同对相关内容进行确认。
2.小组成员分别发表看法,认识,谈谈自己对概念,理论,定律,公式的理解;倾听小组其他成员的发言。
3.补充,或就不同的认识理解进行争论。
4.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意见,并记录下来。
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培养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表达争辨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引导学生集体共处,和谐互动,修练涵养。
问题与对策:
1.小组成员不参与,不表态,不讨论,不总结。
责成小组长引导提醒,成员间相互鼓励帮扶督促,必要的话进行隔离调教。
2.小组成员间个性差异,不协调,难统一。
充分尊重个性差异,保留意见,达成共识。适当予以引导,提供决定依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