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刷微博,看到联合国公布定义的青年年龄维度为15—24岁,92年出生的归为中年行列。细思极恐,后背阵阵发凉,三年之后我就是一个中年人了!
格子曾经在锵锵三人行里说“我们80后这一代其实很可悲,你像80年代之前的有莫言、陈忠实、贾平凹,而我们只有韩寒、郭敬明”。如果说80后一代可悲,那90后我已经找不到什么词形容了。80后起码还有韩寒、郭敬明存在,有《三重门》、《小时代》可以看,而我们90后了?似乎现在还找不到一个在文化上可以为社会所熟知的人物。
韩寒的大名是早已如雷贯耳了,他的电影也看过一点,可《三重门》还是本周第一次看。阅罢,第一个感受就是有趣(有趣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品质,如王小波所说“好看的面容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开始看是周五晚八点多在学校图书馆。图书馆是晚上十点锁门。这本书好歹有二十一万字,一个小时根本就无法看完。九点半快到了,虽然很像一口气看完,可还是极不情愿的走了。
除了有趣之外,另外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这TM太有钱钟书的风范,《围城》的风格了。里面的措词特别是比喻的运用简直是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在向《围城》在向钱钟书致敬。《围城》里的比喻是“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拍马屁就像恋爱,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这时候他等待他们的恭维,同时知道这恭维不会满足自己,仿佛鸦片瘾发的时候只找到一包香烟的心理”,《三重门》里的比喻是“姚书琴换男友基本上没有时间的间隙,那全才仿佛抗日时我党扶军旗的战士,见前一个倒下后他马上上去接任”、“汗臭这东西就像刚吃饭的人脸上的饭粒,自己并不能察觉,要旁观的人指出才知道”、“灵感仿佛是公共汽车,用不着它时只见路上一辆接一辆,等真的想乘了,守候半天连影子也不见”。明喻、暗喻、博喻……应有尽有、眼花缭乱。
如果说韩寒是在向钱钟书致敬,那林雨翔无疑是方鸿渐的青少年时期。方鸿渐感慨:婚姻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去。林雨翔同样也在感叹:学校就像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去。方鸿渐婚后的生活是不那么快乐的:工作失意、经济条件每况愈、妻子强势、两位嫂子成天冷嘲热讽,事业和爱情、生活上的三重打击下,没有哪个人会是快乐的。林雨翔也是如此,凭借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市南三中以后:曾经心仪的女孩不在身边,初中时得意忘形的文学才能不被认可,学习成绩毫无起色,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好。
两本书中还有一个令我感到有趣的地方是,在我的脑海里唐晓芙的姿态和susan是一样一样的,仿佛完全是重合的两个人。但其实对于二人的文字描写是不太一样的。钱钟书用了较长的篇幅描写了方鸿渐初次见到的唐晓芙,而韩寒只用了寥寥几笔:这船上只坐了一个人,背对着林雨翔,耐冷如北极熊,秋意深浓时还穿着裙子;一头长发铺下来快盖住了背包,耀眼无比,能亮彻人的心扉,肌肤如雪。或许是因为他们相遇的地点是周庄,或许是因为从小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所以即使是如此模糊的寥寥几笔,脑海想象出的也已是一个温文尔雅、温润如水、娴静时如娇花照月,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典型江南女子形象。马未都先生曾说,中国人传统喜欢的就是病态美,古代的诗词歌赋里描写的美女无一例外都是南方女子形象,确实,今天来看,北方女子着实看着要比南方女子健康一点,即使整体上南方的经济要比北方发达。
此外,书里书外,韩寒都不止一次的表示:对于非专业人士,数理化学到初二就可了,学数学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看侦探推理小说同样可以,全面发展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全面平庸。对于我这个基本上可以算是理科文盲来说,感性上我应该是十分赞同的,但理性上我并不认可。始终觉得,对于人类,不仅要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还要了解自然世界存在法则。对于这个世界,你了解的越多,你的恐惧会越少,你的生活也将会越好。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