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第四章讲过这个例子:
几年前,塞德希尔和他的一位博士生(就叫他亚历克斯)在印度金奈城郊准备坐电动三轮车去下一个会议地点,那时候天气很热,有37度高温,人呆上一会就受不了。
而且三轮车很少,等了一会,来了一辆三轮车,司机看到亚历克斯是外国人,就决定抬价,本来是40卢比(80美分),司机开价100卢比,亚历克斯跟他讨价还价,谈到了60卢比。因为多收了20卢比,亚历克斯也不想被司机占便宜,所以他决定不坐了。幸好后来又来了一辆三轮车, 同意40卢比的价格载他们去目的地。
塞德希尔(作者之一)觉得亚历克斯不靠谱,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要带个靠谱的博士生。
假设另外一个场景,亚历克斯穿着衣服蒸桑拿浴,听着震耳欲聋的喇叭声,给你50美分,他会觉得值得吗?这样的场景亚历克斯可能觉得不值得,但是现实坐车时亚历克斯就认为值得。为什么不值得,因为60卢比和40卢比的区别是相差50%,按照比例来说很多了。
还是这本书例子:
想象一下,你要买一个DVD播放机,价格100美元。然而这不是最便宜的,绕路30分钟处的一家店只卖65美元,你会去哪家买呢?
想象一下,你要买一个笔记本电脑,一家电脑店售价1000美元,绕路30分钟后有一家售价965美元,你会去哪家购买?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在DVD播放机上的购买上愿意绕路,而在笔记本上就不愿意绕路。
这是什么原理呢?
这是因为有了参照点,100美元省35美元,相当于省了35%,1000美元省了35美元,只省了3.5%,35美元对1000美元只是小钱,对100美元来说却是大钱。
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韦伯(Ernst Weber),他研究人的感觉何时发生作用。
他让试验者蒙上眼睛,托着装有砝码的盘子,然后慢慢往里面加金属屑,让试验者感觉到重量改变的时候才叫停。这个实验测量的是“正好感觉到变化”的比例,经过多次试验,他得出一个比例1/30,如果你举着大约1.5千克的重物,就需要至少增加大约0.05千克的重量;但如果你举着大约15千克的重物,那么则要增加大约0.5千克的重量。
由这个实验也可以看出,参照点对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在黑暗中点蜡烛,蜡烛的光能照亮整个房间,太阳下点蜡烛,蜡烛的光看不出来,也是参照点对人的感受不同。
我们在网上购物的时候也会受到这种参照点的影响,价格大的物品我们可以不计较小小的差别,价格小的时候通常会货比三家,我们应该跟这个感觉反着来,价格低的不要斤斤计较,因为也优惠不了多少。因为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小事上斤斤计较浪费时间不值得。
价格超过1000元以上再考虑价格,这时候货比三家才是明智的。
如笔记本电脑、手机和小汽车,这些较贵的物品,可以尽量比较,找一个更优惠更适合的,可以节约更多。举例,一个手机,一家店3500元,一家店3200元,品牌型号都一样,店也是有保证的,你就选择3200元的一家,一下子就节约了300元,你在淘宝买100元以内的东西,假设一次就节约不到10元,需要30次才能节约到,300元呢?
其实可以在618,双11的时候,买手机有优惠,把平时日子的价格和活动的日子对比,一般也能优惠几百块,在这种大件物品上节约才是值得的。
所以我的观点是在小钱可以不节约,大钱上需要多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