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有手机的人都在用微信,每一个用微信的人都有很多好友,每一个人即使有了很多好友,却依然觉得很孤单。
你有没有细细观察过微信登入的画面,一个人,在蔚蓝的星空中,站在诺大的地球之外,遥望着地球,渺小、迷茫、形单影只。亦如你握着手机,打开微信,看着屏幕里纷纷扰扰的世界,熙熙攘攘的人群,恍如身在其中,却又置身事外。
看过《小王子》的你,会不会同我一样,觉得微信登入画面的设计像极了小王子的封面。小王子住在B612的星球。没有多余的人,只有他和他的玫瑰。他说:“有一回,我看了四十四次日落…”他来到地球上,看见一条蛇,“人在哪里呢?”小王子先开口了,“沙漠里有点孤单…”“在人群里也会孤单的。”蛇说。
微信的每一个设计,都直指人心,诠释着的,正是一个词_孤独。一起来看看微信的每个功能:
我
“我”是一张名片,可以设置一张虚拟的图片,也可以是本人的头像。可以取真实姓名,也可以取一个虚拟的名字。绝大部分人,不会用真实的头像,真实的姓名。所以,当你开始使用微信时,就已经注定了你不会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那只是你的某一面。现实生活的泥藻里带上面具的一面。“我”,本就是一个孤独的个体。
朋友圈
我发朋友圈,是从早年的空间说说开始,转移到微信,成为一种戒不掉的习惯。我承认我是害怕孤单的,很多时刻,喜欢有很多人关注着。现在的微信好友,成倍的增长,每发一条说说,时不时就会拿起手机,看下有没有人点赞,若有很多赞,心里莫名的温暖,原来还是有很多人关心我的,若没有,便自我安慰,一定是发的时间点不对,被刷屏了而已。
问了三五个常发朋友圈的朋友,微信里的好友人数大都不超过两百人。按每人一天刷三次朋友圈的频率,其实,她发的说说不过就几人浏览而已。加上大部分微友都已经产生了点赞疲劳,常常,她发的说说根本无人问津。没人点赞,会失落吗?除了微商,大部分人都还是渴望被点赞被评论的,毕竟,她发出那条说说选择所有人可见时,不就希望有人关注到么。刷了一圈又一圈的朋友圈,微博,微信公众号。好了,该睡了,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这时,孤独感便席卷而来。
很多人说,我已经停用朋友圈很久了,甚至很多作家写了很多文章批判朋友圈总总不好,说刷朋友圈是在浪费时间等,可我不这么认为。蒋勋说:每个人都在发声,每个人都没把话说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生活已经很累了,在朋友圈发声的权利都没有吗?
在朋友圈发的很多话,看似在向他人诉说,更多时候,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分享的欲望,每个人的情绪都要有一个发泄的出口。朋友圈就像一个垃圾桶也罢,像一个名利场也罢,像一个戏台也罢,当我们发朋友圈的那一刻,刷朋友圈的那一秒,都是孤单的。轻轻点个赞,报团取暖,有何不可?
漂流瓶
不知道你有没有捞过瓶子。夜深人静的时候,瓶子里头会出现形形色色的人。打开瓶子,写下:这个点有没有人醒着?约吗?为什么他要跟我分手?人活着为什么这么累?等等各式的问题,写完了,扔向大海,等待回应。有一些瓶子,就这样石沉大海,有一些瓶子被人捞起,又扔回海里,有些人回应你,却答非所问。
后来,漂流瓶这个功能就渐渐被一群在夜里被欲望压抑着的急不可耐的男人作为涉猎的工具。这些人,其实比任何人都孤独。有的是20多岁性欲旺盛无处发泄的大龄青年,有的留连在各种女人身边却心无所属,有的婚后性生活不和谐得不到满足,有些人到中年厌倦了人老珠黄的妻需要寻求刺激…
这群人,比谁都孤独着。但是“约”终究不能排解他的孤独。
群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微信的群聊突然就盛行起来。本来,它带来的是一种便利。家人、同事、朋友、客户等分在不同的群组里便于沟通。渐渐的,手机加了无数的群,消息接二连三的跳出窗口,突然某一时刻,你就不想再点进去看了,于是把消息屏蔽。
一群人的孤单,比一个人的孤单,更孤单。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把人的孤独,诠释的淋漓尽致。———即使我们与最紧密的人拥抱在一起,我们还是孤独的,在那一刹那就让我们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因为再绵密的人际网络也无法将人与人合为一体,就像柏拉图说的,人注定要被劈开,去寻找另一半,而且总是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