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之前,校长室召集课程部开会,规划峰会的推进。
“小学教育巴蜀峰会”已成功举办两届,这得益于2009年以来每年7月举办学术年会的思维激发;也充分地吸收了第八轮课改初期,学校连续举办的“与新课程同成长互动论坛”的成功经验,使其成为了学校“立足渝中,辐射重庆,影响全国”的学术品牌。实践与理论,老师与专家,过程与效果,校内与校外……都在这里汇聚,对话,生成,启发。
本届“峰会”怎么开?这是一个难题。
其一、聚焦的关键词是“评价”,其研究本身就是全世界的热点与难点,我们有什么创新?
其二、7月年会已对各学科和年级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呈现,两个月之后的会议,能有哪些推进?
其三、以“改变现场”为价值导向的会议,如何充分激发老师们的创造性,又如何能充分发挥各主办单位各自的优势?
经过反复商议,大家将解决问题的办法聚焦在三个关键点上,并通过三个阶段,过程性推进:
第一、工作坊选点。
峰会工作坊半天,是巴蜀实践经验的集中展现,与校长主旨报告一起,构成当年围绕会议主题的完整的巴蜀实践经验。是作为一所小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的校本呈现,是体现巴蜀教育“做的哲学”的重中之重。
我们讨论商定,全面推进的第一阶段,选点要以全员在上学期的过程性研究,以及7月年会的梳理为基础,从学校实践经验出发,自下而上提炼;在学校提出初稿以后,要.与全国相关专家对话,保证学术严谨性,并自上而下进行转化;要与合作单位对话,汲取各自研究成果,并共识推进。
第二、对话中推进。
峰会不仅是展示,巴蜀也不全是经验,在开放的共同对话中,才可能卷入更多的人,形成共同解决问题的力量。
我们讨论商定,第二阶段,在选点初定后,承办学科/年级,核心研究团队要首先自主设计工作坊;校长室、课程部要组织一次校内的分组对话,启智合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组织与评价专家对话,诊断引领;同时,要在全国寻找做得好的伙伴校,学习借鉴。以此,凝聚各方共识,形成聚合效应。
第三、实战中演练。
我们“做中学”,推进的过程即是研究的过程,过程研究的经验,即是峰会的成果。
我们讨论商定,到了峰会倒记时阶段,各工作坊要展开模拟对话,自我完善;同时,将研究的内容和团队,推出到即将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年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中交流发言,与全国的同行切磋;在峰会正式举行之前,要进行全体工作坊完全现场的预演。
峰会不是少数人的会,曲高和寡;峰会不是表演性的会,声势浩大。
峰会是巴蜀教育改革推进的平台,是学校教育反思的平台,是学校学术交流共进的平台。
通过清晰地规划,选点,对话,演练等元素赋能各学科、各年级、各老师、各合作伙伴,让清晰的目标和开放的过程带给现场和参与各方充分的空间,以激发共同创造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