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李胜国,我是一名滴滴代驾司机,驾龄16年。
坐上李师傅的车,是因为王先生和朋友们的一次聚会。没能抵住朋友盛情的邀请,他几杯酒下了肚。
王先生有点不胜酒力,想着明早还要早起,便和他扯了个理由走上了街。
渐入深秋的城市,寒风还是刺骨的,从身上每一个能钻入的缝隙,沁入身体的每个毛孔,寒气逼人。我不禁打了好几个寒颤。王先生让我自己走到车边,他去接代驾师傅。
走到车边,一辆两轮捷安特自行车折叠好,静静地放在地上。
“怎么才过来?”
“和另一个同学打了招呼。师傅来了吗?”
王先生指了指车灯,顺势看去,车灯的反光让我根本看不见车里坐的师傅,年纪有多大、穿成什么样子。
“师傅麻烦您。”
“不麻烦。”
师傅话语不多,慢慢启动了车,车从停车位驶出,停住。王先生招呼师傅把折叠自行车放进了后备箱,我开始打量师傅,穿着蓝色背心,“滴滴代驾”四个字印在后面,白色运动帽,胸前背着包。
呼呼的几声寒风,我赶紧钻进了车里。王先生开了点暖气,有些温度。师傅拿出手套,戴上;拉下安全带,系上。进档、放下手刹。
“小伙子,你也系上安全带吧。”
师傅说完,车缓缓开出停车场。
“师傅,您怎么会开滴滴代驾呢?”
“其实啊,我也是才开始,没几天的生意。”师傅边说边憨憨地笑。
“那您平常干嘛呢?”
“我在顺道街有个卖墙纸的店子,今年生意不太好,算是出来贴补点家用吧。”
“您一般做到几点呢?”
“一般是2点吧,这样的情况,一晚上也就200多;有的兄弟,一晚上做到4点,好的时候500吧。就是人太累了,赚点辛苦钱。”
我坐在后座,静了一会。凌晨4点的武汉,是怎么样的。也会时常看到一些代驾师傅,晚上9点多了还在家门口的酒店门前,等着吃完饭的人出来。几个人点上烟,或蹲或坐,等着生意上门。
李师傅说,如今做代驾的渐渐多了,自然不好做。可滴滴实惠的价格,还是让自己觉得有点赚头。一般晚上起步是10公里以内38元,10点以后是58元,滴滴公司拿走20%,自己能赚个八成。说到这些,似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感觉,他也不禁笑了。我问他有没有那种“赚了一笔,还是要犒劳自己的感觉”,他说就那么一次,晚上11点多跑了个市民之家的代驾,赚了150多,觉得太累了,于是坐了个优步回来。他说,除开这些,还能捞着点钱。
静静地看着李师傅,看他说着自己的经历,让我不禁想知道他的家是什么样的。
“师傅,您家是女儿还是儿子呢?”
“是个女儿,读大学了。”李师傅的女儿在读大二,从小喜欢读书,大学时自己坚持要出国念书,他也没什么意见,决定好好挣钱。
“喜欢读书是好事啊。我就是没读什么书,想她喜欢,我也不是什么大款,她不挥霍,好好读就好。”
这已经不是第一遇到做代驾的父亲。
两年前,外婆还在世时,我每到周末都会去她家吃饭。一次,吃完饭,我独自在车站等车,是一个同样降温的秋季夜晚。车站没有几个人,车一辆辆来,人一点点变少,我等的车却迟迟不来。寒风直吹,身后一个骑着小自行车的男人在打电话。
“爸爸一会就回来了,把这一单做完就回了,你要赶紧把作业做完哦”。
听到这,我向后退了退。
“您在哪?”电话这头停了几秒,紧接着回答,“好的,马上到。”
我悄悄回过头,打量这个男人。是一个穿着反光马甲的年轻男人,胸前挂着一块透明牌子。借着暖黄色的路灯,隐约看到了“e代驾”几个字。他顿了顿,整理了一下手上的手表,骑上小车,渐渐走远,路灯映在身后反光马甲的“e代驾”上。
就如同李师傅送我们到家,从驾驶位下来。王先生打开了后备箱,帮他拿下了自行车,我看到他身后的那几个白色字:“滴滴代驾”。
“谢谢阿。”李师傅先开了口。
“还得谢谢您啊.”我看了看手机,此时已是深夜10点20分。
“您下一单去哪呢?”我不禁随口问了一句。李师傅裹了裹衣服,骑上了小车,打开脚架,调整了座椅的高度。
“去兴业路看看吧,晚上都是宵夜的人,生意应该好。走了。”音落,李师傅一蹬脚,车行远了。我们的“注意安全”还在嘴边,他已经消失在了小区的门口。
这一天,下了许久雨的武汉,没有下雨。
在外,他们都是超人一般的存在;而在家,他们只是父母。
一天,在车上听到了一段对话,内容大致是两兄弟在讨论家族里年纪最大的人,活了多久。我默默一算,自己和父母的相处倒计时也进入了黄金20年。
人生故事的第一篇,送给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