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爸爸妈妈在陪读的路上都会遇到这样的烦恼:孩子做作业,精力不集中,刚写了没几分钟,不是要喝水吃东西,就是要去上厕所,一有点其它动静,立马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做题粗心大意,不是漏做题就是看错数。
我们总想帮助孩子,不停在旁边唠叨你该这样做,该那样改。然而到头来,只换得自己头晕脑炸、血压飙升,孩子的状况没有任何改变。
有幸读到《把话说到孩子心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问题的症结,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是唐曾磊老师,他根据自己近20年的教育工作经验,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帮助家长看到孩子如何在接纳中一步步由对抗到合作,由强硬变柔顺,看到孩子在理解中变得信任我们并充满力量,看到孩子如何接受看似不可能接受的建议。
我非常喜欢他在书中提出的“小人”理论。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人”,他自以为是,喜欢被肯定,讨厌被否定,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非常自我,容易烦恼。
就拿“小人”的自以为是来说,我感觉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记得有一次,孩子刚放学回家,我就命令她快点去练琴。她磨磨唧唧,都过去十多分钟了,还没准备好。我立马暴躁了,冲她大喊:“时间都让你浪费了,节奏快一点不行吗?”孩子被我突然的发疯吓住了,委屈巴巴的说:“我有点累,歇歇再练可以吗。”
我自以为是的给孩子做好安排,总以为这样是对她好,却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她的反感程度。她不按我的要求做,我没有反思自己,只会冲她发怒,不但没有起到帮助作用,还把亲子关系搞得越来越疏离。
在书中,唐曾磊老师还给出了与孩子交流和谐沟通的三个步骤:接纳,鼓励,建议。我觉得非常实用。
1. 接纳,就是允许孩子做自己,理解他那么做是有道理的,安抚维护他的自尊,无条件接受,和孩子并肩战斗,成为孩子的知心好友。不管孩子美丑,不管孩子有什么缺点,不管一切的外在条件,只要他是我的孩子这一个条件在,我就接受她所有的一切,不管他优秀还是顽劣,他出现的问题我会陪他一起解决,一起承受。
2. 鼓励,是滋养孩子优秀的种子,也要真诚地说出对方做的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尤其是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鼓励并帮助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加孩子的自信是关键,鼓励,不拿曾经出现的问题做对比。
3. 建议,不是简单的给出意见,而是让对方明白怎么做才对自己有帮助,并让对方开心的去做这件事。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与人沟通要“平等”,摆正心态,不先入为主,不偏见,不带任何评判心态是沟通的前提,沟通是为了交换信息,解决问题,而不是不顾他人感受发表自己的意见,指责抱怨。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做一个成长型父母,陪伴孩子一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