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1-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2.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目标

1.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用秒表计时、软尺测量距离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利用常见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

教学片段:

在探索活动2中,两名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听到第二次口令停止走动。用软尺测量运动距离且记录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学反思:

①备课时发现教室内的地板砖线就是一条很适合开展该环节的直线,所以课前先让学生们按照我的要求留出了两条足以比赛行走的直线过道。课堂反馈也是合适的,所以后续班级继续沿用这样的直线过道。(也考虑过把软尺铺在地上供学生沿着行走,但顾及易变脏还是没有采取这个方法)

②在用软尺测量行走距离时,刚开始班级是测量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长度,发现这样操作非常费时。

改进: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地面直线过道,思考有什么快捷测量出运动距离的方法。有的学生会说先测量出一只脚的长度,然后数走了几步,由此来算出距离;有的同学则会发现地板砖大小一样,每块地板砖边长是1m。我会继续问:以教室地面的长度来说我们同学运动距离是什么单位更合适?从而引导学生在每块地板砖边长100cm的基础上,数同学行走了几块完整的地板砖边长,再加上软尺测量出的未走完的那块地板砖的边长距离,得到行走的总距离长度。看起来复杂但实际过程一分多钟就确认好了测量方法。

③记录两位同学行走数据时,刚开始是用“甲乙”来表述,发现学生容易搞混谁是甲谁是乙,数字一和二他们更熟悉。

改进:两位同学分别用“一号同学”“二号同学”来区分,学生更加清楚,记录时不易搞混。

④在这个活动中原本设定“相同时间”是10秒,实际教学中发现有的班级学生还没到10秒就走完了从讲台到教室后面的这段直线距离,也有的班级学生由于第一次这样“脚尖接脚跟”行走导致10秒没走出多远。

改进:a.教师先在讲台左右两侧分别示范“脚尖接脚跟”的行走方法。

          b.比赛的两名同学各自先练习10秒。

            c.教师再根据两名同学行走速度情况判断最终实验比赛的相同时间以5秒或8秒或10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