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不少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例如曾经饱受原生家庭的伤害,以至于性格变得越加自卑和胆小。
所以在高考填志愿时,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离家越远越好的学校。
因为在他们看来,原生家庭就是一个长满倒刺的牢笼,不跳出去,就会一直受伤。
所以才会有这么一句话:“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One
有一说一,这么多年来,我就完整的看完过一部韩剧——《请回答1988》。
无论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这部剧都在细节上把观众的情绪推向了一定的高度。
相比双门洞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友情,正焕和德善意难平的爱情,这部剧里所呈现的亲情才是最吸引我的。
德善的爸爸会在女儿受委屈之后,偷偷给她买一整个生日蛋糕;
阿泽的爸爸虽然记不得他的出生时间,但每天坚持早起为他做早餐;
善宇的妈妈在得知善宇因为丧父而学不会刮胡子时,偷偷叫来自己的弟弟教他怎么刮胡子;
连表面看起来嫌弃正峰连续七次考不上大学的妈妈,都会在自家儿子做手术的前一夜,独坐在医院大厅默默流泪。
每一对父母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那么近的时候,磕绊和摩擦在所难免。
即便是剧中如此和谐的家庭关系,也免不了争吵、推搡。
放到现实生活中,原生家庭带给人的伤害只多不少。
Two
我有个发小,小时候被诬陷偷了同学的水枪,他哭着向爸爸说明一切。
他爸只是说:“不准撒谎,偷了就是偷了,一定要还给人家。”
后来那把水枪在同学的书桌深处找到了,但他爸却再没说什么,没有示好,没有愧疚,更没有一句道歉。
直到现在,我这个发小在外面吃完饭、买完衣服,总要把付款截图给店家反复展示,在得到店家的确认之后才会放心离开。
因为,他怕别人觉得他在“撒谎”。
也许在家长看来,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这种伤害的影响力,就像一滩沼泽,拉着人不断往下陷。
Three
我另一个朋友的爸爸有家暴行为,总是酒后殴打她妈妈,每次看见爸爸红着眼睛挥拳头的时候,他都咬牙切齿地想,以后一定不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但等他长大,谈了恋爱后,每当跟女友出现问题得不到解决时,他的第一反应是,用暴力解决。
这也是许多人逃离原生家庭后的共同困惑:为什么小心翼翼地避免,还是会不自觉变成父母的样子?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幼年时,家庭几乎是我们能接触到的全部世界。
在这片世界中,家庭中的各个成员就像无处不在的参照物,而小孩子最擅长恰恰就是模仿。
模仿家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人相处的态度,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
即使长大后早已脱离原生家庭,也难免沾染上了原生家庭的习气。
就像我的那位朋友,他从小就在不对等的家庭关系中长大,见到的只有过于强势的男方和过于弱势的女方。
怎样的关系才可以称之为平等,怎样相处才能让一段关系走得更长远。
虽然他试着去理解,但终究做不到完全领悟。
Four
当然,还是有很多人可以成功逃离糟糕的原生家庭。
这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把原生家庭缩小成了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
虽然跟父母在同一座城市,但每周也只回家一次;
又或是选择去外地定居,除了按时给父母汇款,再无过多交流;
还有的人因为父母偏心,从小在家里就没什么存在感,也没怎么感受过温暖,长大以后就无拘无束地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
那些家庭幸福的孩子可能没办法理解这种疏远,但如果你经历过酗酒、暴力、赌博等家庭环境,你就会知道,他们正在享受着自己的第二次生命。
如果你正在尝试脱离原生家庭,那么我建议不要选择正面对抗。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看见他们的行为,听到他们的观念,而这些都会成为你身上潜移默化的一部分。
正确的方式是——敬,而远之。
把他们当作你生命中常见,但并没有那么重要的过客,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尽量减少跟他们的接触。
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从沼泽里一点一点爬上来。
最后,希望有类似经历的陌生人们,可以早日上岸。
祝好运!
⊙作者丨在风
⊙图源丨网络
⊙微博丨在风Ez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