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毕业那年,大家都陆续去寻找实习单位了。不死心的我再一次北上,有了经验,这次很快找到了投宿的地方,而且还找了一份服务生的兼职。
这次我决定留下来,致电告诉父亲,不想回去考试了,那样的毕业证书太虚假,我想在北京闯荡一番。可是这次父亲没有支持我,让我无论如何一定先回去把试考了,证书拿完再说,这个社会没有证书做垫脚石,谁会承认你呢!
而我铁了心般地沉默着,父亲几次三番打电话劝导我。最后一次,他失望透顶的声音飘了过来,说最近因为我的事儿,他寝食难安,头发都掉了好多。
那种失望又透着无奈的声音刺痛了我,终于还是妥协了。
回去之前,我去找了窦桂梅老师,在书店里看了她的书,很喜欢,恰好书中有她的简介,知道她是北京实验小学的校长。
为什么去找她,找到后又有何意?我不曾考虑过,我像一只找不到出路的无头苍蝇,看到一点亮光就满脑子地撞了上去。
在门口,我被拦住了,门卫问我是否有预约,我惊慌之极,不知道这也是要预约的。或许见我年少吧,最后门卫允许我打一个电话问问。
好听的声音传来,询问了我的来意,我实话相告,得知原因后,那头笑着说:你好可爱啊,上来吧!
我的记忆不好,不记人名,不记地名,也不记路,可不知为何,许多年过去了,这句话我却一直记得,似乎第一次有人说我可爱!
我忘了我们是怎么交谈的,那时的我也许只能用木呐来形容,不善言辞,加之紧张和自卑,可能是语无伦次的吧。只记得,最后窦老师送了我很多书。
扛着那些书,我回校了,回去背那些考完试就会被忘得一干二净的知识。此后,因为生活的变故,我也没能再踏进北京。
我的学生生涯从此结束,始终没有遇到一个能跳出分数看到生命的老师!
2
没有从事专业方面的工作,乌托邦式的教育,依然盘踞在心。《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
于是,第一份实习工作,我走进了幼儿园。可是在那里我感受到的却是压抑,喘不过气的压抑!优秀老师的标志是能震得住孩子,那么小的孩子,还需要玩乐的孩子,必须得乖乖坐在位置上,乖乖听话,否则等待他们的就是责骂和惩罚。
园长给老师压力——要孩子安静、听话,老师就把压力施到孩子身上。而且永远也不会有人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父母说,到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老师说,我这样要求是为了你们好,但却没有人能去真正看到,孩子的成长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这些孩子,多是外来打工仔的孩子,他们住在成堆的垃圾旁。每次送他们回家,看他们小小的身影消失在垃圾堆中,我泪流满面,我多希望可以改变他们的现状,在园里给他们应有的爱。但是,我做不到,我没有那个能量,最后只能逃离,是的,像个逃兵那样逃离。在一个中午,我也终于忍不住对孩子发火之后,我哭着跑了!
挫败的我,无意间发现丁有宽老师,那个在我心里种下种子的人竟然就在潮安,我又一次像发现一个出口那样撞了上去。骑着自行车,从上午找到下午,第一次没找到。第二次,找到了,却紧张得不敢进前,待到鼓足勇气敲门时,却发现,他,人不在。第三次,终于见到他老人家。我语无伦次地说着,他安然地听着。未了同样送了我一些书……
也许,这些都预示着,所有真正的成长,都需要靠自己亲自去摸索、经历、内省、领悟,外人能给你的,永远只是辅助。
3
之后从事过课后辅导员,陪伴过自闭儿,期间自己对与孩子相处的事件做了笔录、反思,然后我发现了成人与孩子的冲突,可是我无能解决,这种无力一度让自己深感挫败。
一边自我怀疑着又一边自我激励着,没有任何的交流平台,同事也只是把那当做一份维持生计的工作。我也羞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所以只能靠自己看书,在书中汲取力量。
现在回想起来,以其说我在找寻乌托邦式的教育,不如说,我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个出口。文字里,那种生命被照见的情景太吸引我了。我渴望被看见,然后也希翼着自己能去照亮其他的生命!
我用着最笨的办法左冲右突,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我也不知道该从哪里获得帮助,只凭着那股子不甘和乌托邦式的希翼。
也许,因着自己的各种局限,很多生命终将归于平淡,但我想就算最平凡的生命,心里也藏着一颗希翼的种子——渴望自己的生命能发出它应有的光!
这颗种子无论深埋多久,只要你一直关注着它,它终究会冒芽。也许它无法长成参天大树,但因着它,你的生命会变得鲜活而充满能量。
带着生命原始的活力走下去,无论多迷茫,一定会有一个出口,我遇到了我的出口,一个让我快速成长的地方——丫丫与伙伴阅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