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不过匆匆百年,这世界万千、时间无涯,总来不及慢慢品味,甚至不够去匆匆地经历一遍。我时常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怀有恐惧,按百年来算,人生将过五分之一,然而却着实对不住这过往的二十年岁月,旁观别人的二十岁,或是已周游列国,看惯风土人情;或是身价百万,灯光绕身;或是学富五车,才华盈腹……这平凡不过的人生,总要有些不一样经历……
我喜欢看书,抑或说我愿意看书。用自己的眼和心去体验别人的人生,繁花似锦也好,风雨琳琅也罢,浅淡的岁月里,我乐意在水中加上一匙或酸或甜或苦的调味。
在看这本书前,我并不知聂华苓是何人,为着不让自己毫无了解的历经她的《三生三世》,我利用了现今网络的便捷,简单的了解了一下她的生平。自己眼中的一生终究比他人眼中多了温情与感动。
聂华苓女士回忆了自己年少时在故园的生活及父亲去世后的流浪。父亲和母亲,以及父亲的另一位夫人。爷爷和奶奶,以及奶奶去世后被接来“照顾”爷爷的真君……我对过去的那段不开放的年代了解的并不多,在中国进入近代后,我就常对那段时间怀着抗拒,以前总是表述不清,为何不喜欢又是为何抗拒?而今,我懂了。我愿意主动地去了解再远些的岁月,唐、宋、元诸如此列,这些朝代留在我印象中的总是浪漫的、唯美的、文艺的,有盛世繁华,也有田园清贫,但却极少的告知我深处的丑恶。在近代,常说着不开放,却明正言顺的三妻四妾,少了治国之法,却满是抵抗不了的恶势力。
在聂华苓女士的这本书中,我对她对其母亲的描写极其深刻——父母本是极其恩爱,后来母亲发觉父亲还有一位夫人,并且还有孩子,极其生气,甚至想过自杀,随后依然以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活着,聂女士的母亲在同其谈话时,多次提及,聂女士的父亲对自己真好。在父亲去世后的十几年里,母亲就一直怀念着父亲并孤身一人,坚强地抚养着几个孩子。女性本就是一个复杂的角色,有时候脆弱犹如玻璃瓷器,需要悉心呵护;有时候,却又坚韧如同荒原野草,春风之下又复苏。
真君,是一个智力稍欠的女孩儿,比聂华苓略大。在聂华苓女士奶奶去世后,被带回家“照顾”其爷爷,诸位也见我的引号,其内在之意不用我多说,不幸的人生各有不同,却难逃——己弱,命舛,情坎,家贫。本思虑在三,觉得家贫不能算在其中,但细思,还是逃不了,而今众人常说的“起跑线”。我时常怀着悲悯之心,于人于己。同时年少的女孩子,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
人的一生总是有几位挚友,年少时的人格有父母,学校,家庭塑造,步入另一个阶段后,自己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将受到身边朋友的极大影响。聂华苓女士来到台北后开始她的另一生,雷震和胡适先生对她有着极大的影响,这是她从一个少女逐渐走向一个丰盈人格的过程。这段时间内,她逐渐成熟、坚强、隐忍,历经许多事,也认识许多人,有的人,相交一生。
传记的最后部分便是“红楼情事”,记叙了她与爱人安格尔的相知、相爱、相守。在遇到安格尔之前,聂华苓女士有过一段婚姻,但两者之间似乎并没有牵扯到爱情,她在对这件事的记叙上亦是一笔带过,就仿佛是喝了一口河水一般,无甚隐藏,也从不宣扬。大抵是与前夫不相爱吧,写婚姻初始这般描述“掉入另一个大家庭”,纵使是描述两人吵架,也只是轻描淡写,不曾用激烈的语言,情绪中也极为平淡。而在写安格尔时,笑貌音容都俱全,细致到初见的画面、心情甚至于两人交谈的第一句话。
这就是爱与不爱的对比吧!书中摘录了安格尔给她写的多封书信,信中皆是闲碎的琐事,小到吃饭的饭馆,昨夜的天气,看的一只啾鸣的小鸟,一条细细流淌的小河……聂华苓女士在爱情里徜徉着,享受着这一切,这是她以前未曾体验的。两人相爱相守,同面一条河,楼上楼下两个书房相互呼唤,像小孩一般相爱,像大人一般相依。
我看书无论怎样,都难以跳出女性的这个思维圈,所感所想,也大都集于生活。对塑造一个女性有重要作用的,我看来是三个——幼年的家庭、成年的朋友、一生的伴侣。
幼年的家庭决定她是否有一颗敞亮的心,最初的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一切对未来美好的设想蓝图;成年的朋友则影响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个人的心脱离少年的纯洁后,是走向正直坚韧还是扭曲阴暗,身边朋友起了极大的作用;一生的伴侣这毋庸置疑,三十岁抑或更早的时间,你生命中便会出现这个纠缠一生的人,茶米油盐、人生冷暖,统统少不了这个人,他或是驾着七彩祥云而来,或是风尘仆仆神色憔悴,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们相爱,志趣相投,互相忍让。相拥的不只是身体,还有灵魂。
作为一个医学生,一个无神论者,我深知没有转世投胎之实,但人生若是几经辗转,难免生出三生三世之感。愿诸位,惜身边人,珍眼前事,重脚下路,握当下时。莫负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