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十有七年春,小邾子来朝。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秋,郯子来朝。
八月,晋荀吴帅师灭陆浑之戎。
冬,有星孛于大辰。
楚人及吴战于长岸。
【传】
十七年春,小邾穆公来朝,公与之燕。季平子赋《采叔》,穆公赋《菁菁者莪》。昭子曰:“不有以国,其能久乎?”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祝史请所用币。昭子曰:“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礼也。”平子御之,曰:“止也。唯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馀则否。”大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于是乎百官降物,君不举,辟移时,乐奏鼓,祝用币,史用辞。故《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此月朔之谓也。当夏四月,是谓孟夏。”平子弗从。昭子退曰:“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
译文
【经】
十七年春季,小邾穆公来鲁国朝见。
夏季六月甲戌初一这天,发生了日食。
秋季,郯子来鲁国朝见。
八月,晋国的荀吴率领军队灭掉陆浑的戎人。
冬季,彗星的光芒扫过大火星。
楚国人和吴国人在长岸交战。
【传】
十七年春季,小邾穆公来鲁国朝见,昭公和他一起饮宴。季平子赋了《采叔》,穆公赋了《菁菁者莪》。昭子说:“假若没有治理国家的人才,国家能长久吗?”
夏季,六月初一日,发生日食。掌管祭祀的官员请示所应该使用的祭品,昭子说:“发生日食,天子不进丰盛的菜肴,在土地神庙里击鼓。诸侯用祭品在土地神庙里祭祀,在朝廷上击鼓。这是礼制。”平子禁止这样做,说:“不能那样做。只有周正六月初一,阴气没有发作,发生日食,才击鼓用祭品,这是礼制。其他的时候就不这样。”太史说:“就是在这个月。太阳过了春分而没有到夏至,日、月、星有了灾殃,在这时候百官穿上素服,国君不进丰盛的菜肴,离开正寝躲过日食的时辰,乐工击鼓,祝使用祭品,史官使用辞令来祈祷消灾去祸。所以《夏书》说:‘日月交会不在正常的地位上,瞽师击鼓,啬夫驾车,百姓奔跑’,说的就是这个月初一的情况。正当夏正的四月,所以叫做孟夏。”平子不听从。昭子退出,说:“这个人将要有别的念头,他不把国君当成国君了。”
鲁国公室衰微,小邾国还是来朝见,是因为这样小微型的邦国担心给了对方借口,三桓随便一家的兵力都够小邾国喝一壶的。如同前文,子产明知晋国内卷严重,也不敢对韩宣子失礼,因为六卿之一的军力,足以给郑国带来灭国危机。
关于日食这一段,按杨伯峻注应该发生在周正九月,可是经传都记载是六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问题?至于日食发生时的一些迷信活动,我们现在人没必要深究了。当然从古人的角度来看,这些迷信活动是有用的,所以从季平子反对举行这些活动,叔孙昭子判断季平子对鲁昭公有了不同的心思。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周历六月、夏历四月也有正月的叫法,我们以后读古书必须当心,杨伯峻先生举了个例子,《诗经·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按说周历正月是现在农历十一月,正是冬天,霜重一点很正常,有什么好忧伤的。如果把正月当农历四月解释就通了,四月都是初夏了,还“繁霜”这反常的天气,自然要担心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