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研究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发展心理学著作,概述了发展心理学,主要是到青少年时期各个方面的主要理论。学发展心理学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气质(temperament)
有些婴儿生下来就比较难养,有些很友好、好养。婴儿生下来便有不同“气质”。Mary Rothbart 将儿童气质分为三个维度。
依恋(attachment)
依恋类型
- 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 回避型不安全依恋(insecure-avoidant attachment)
- 矛盾型不安全依恋(insecure-ambivalent attachment)
- 混乱型不安全依恋(insecure-disorganized attachment)
前三种由Mary Ainsworth 提出,最后一种由其他研究者提出。
什么会影响孩子的依恋类型?
1 父母的养育方式
- 安全型:这类父母通常是支持、敏感、同步、有洞察力的。
- 回避型: 父母通常对孩子发出的信号没有反应,很少和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经常发脾气。
- 矛盾型:父母往往是冷漠或者反复无常的——他们有时候对孩子做出反应,有时候又会忽视孩子的需求。这些婴儿在陌生情境中对父母表现得心事重重,他们不知道父母会和他们温柔说话还是冷眼相向,这种疑虑使他们很难安心离开父母去探索房间。
- 混乱型:这类婴儿可能经历了最差的养育方式。他们的父母经常忽视或虐待他们。受过惊吓、抑郁或表现吓人的母亲都可能让孩子形成混乱型不安全依恋。
2 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会的限制会影响母亲对孩子的关注。例如这些因素:食物不足、恶劣的社区环境、家庭暴力、酒精和药物滥用等。
当然,如果这些因素下母亲能对孩子需求足够敏感则孩子很可能不会发展出不安全依恋。例如家庭虽然贫困,但家庭受到了社区很好的支持照顾。
3 父母自身的依恋类型(成人的依恋类型)
Mary Main 和其同事界定了四种成人依恋类型:
- 自主型:对父母和他人的亲密关系非常重视,但同时对这些关系保持客观的认识。他们不会将自己的父母理想化,对他们的关系也有清晰的理解,而且可以描述他们的有点和缺点。
- 缺失型:缺少依恋,也不重视它。反复声称他们想不起童年发生的事情。而他们能够想起来的事件通常是片面的关于理想父母的回忆“我有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 矛盾型:通常能想起童年时期很多矛盾的事情,但是不能把它们组织成连贯的整体。
- 获得型: 童年时有不安全依恋,成年后形成了安全依恋。
依恋的稳定性
随着孩子的成长,不安全依恋可能转变为安全依恋。但安全依恋很少转变为不安全依恋,除非一些重大人生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例如失业、生病、死亡或离婚等。
自尊与自我认同
自尊(self-esteem)
自尊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与家庭有关的有:
- 母亲慈爱的女孩拥有更高的自尊水平
- 母亲过多的心理控制、干扰和操纵会降低男孩的自尊水平
- 相对温情、慈爱、权威型的养育方式,独裁、高控、惩罚的养育方式的青少年有更低的自尊水平
- 受父母虐待的孩子相比正常孩子自尊更低
自我认同(identity)
James Marcia 定义了自我认同的四种类型
- 自我认同获得:个体经历了不同自我认同的探索,并对其中之一产生承诺。
- 自我认同延迟:个体积极参与自我认同探索,但没有就任一自我认同产生承诺。
- 自我认同早闭:个体没有进行自我认同然所就对某一自我认同产生承诺。
- 自我认同扩散:个体既没有经历自我认同危机,也没有产生自我认同承诺。
自我认同获得是最为理想的状况,能够促成高自尊、高认知灵活性、更成熟的道德推理能力、更明确的目标设定及更好的目标实现、更容易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
自我认同早闭的青少年依然保持对童年价值观和信仰的承诺,不会再青春期探索其他潜在的自我认同。他们更专职和顽固,更容易受到极端的思想意识和运动的影响,比如邪教或激进的政治运动。
自我认同延迟的青少年积极然所,但未能解决自己是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是什么这类问题。...他们更容易焦虑和紧张,他们往往与父母和其他权威人物有着紧张或矛盾的关系。但相比早闭和扩散的个体,他们有更好的适应性。
自我认同扩散的青少年既不探索也不关心自我认同的发展和获得,他们倾向于凡是“顺其自然”。这些人被认为具有最不成熟的自我认同。其中一些个体参与犯罪或药物滥用,一些则处在孤独或抑郁的状态中,还有部分则表现得愤世嫉俗和叛逆。他们对凡事都漠不关心的态度往往与学业问题和无助感存在联系。
向稳定的自我转变通常发生在大学期间。
养育风格
亲子系统
1 养育风格的四种类型
养育风格按控制和情感程度可分为四种类型
- 权威型养育(authoritative parenting)
- 专制型养育(authoritarian parenting)
- 溺爱型养育(permissive parenting)
- 忽视型养育(uninvolved parenting)
权威型父母更可能养育出友好-活跃的儿童。他们给予孩子很大的自由,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抵制。
表现得畏惧、喜怒无常的矛盾-易怒型儿童更可能有专制型的父母。这些父母非常刻板、独断、严厉,并对儿童需要视而不见。...这些儿童常有被束缚感,很愤怒但又不敢承认自己处于充满敌意的环境中。这些孩子,尤其男孩,在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往往表现得缺乏自信,社交能力更差,不友好行为更多,并不太可能成为同伴中的领袖。
冲动-攻击型儿童很可能有溺爱他们的父母。这些孩子与父母具有亲密的关系,但由于他们管理过于宽松、惩罚前后不一致,并鼓励儿童自由表达冲动,造成孩子不受控制、不合作以及有攻击行为。
忽视型家长的孩子通常非常冲动、攻击性较强、不合作且喜怒无常。
2 父亲的作用
父亲的互动方式
如果父亲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表现得积极和亲社会,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就会更强;如果父亲在互动中表现得对抗和愤怒,孩子的能力就会相对更差。
缺少父亲时?
和母亲相比,父亲和孩子相处时会更强调孩子的性别特征,例如称呼男孩“小老虎”,称呼女孩“小宝贝”,选择适合性别特征的玩具等。
因此我们推测那些缺少父亲或者父亲长期在外的孩子会更少表现出性别特征行为。缺少男性榜样以及缺乏和男性进行交流互动的机会可能会导致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发展的困难。研究发现,在父亲永久(离婚或去世)或短暂(出差、服兵役,或对孩子不感兴趣)离开的情况下,年幼男孩的性别角色发展会遇到问题,行为表现更像女孩。如果父亲的缺失发生在孩子5岁之前,情况会更严重。但随着儿童的成长和社会接触的增多,其他男性榜样(如同伴、兄弟、教师、体育明星)能够弥补父亲缺失带来的影响。
对于女孩来说呢?
缺少父亲的女孩未能发展处和异性正常交往所需的技能和信心。...长大的女孩会认为男性对家庭的投入是不可靠、不重要的,因此在性关系方面表现得随便。
这个结论在美国大概很普及,绝望主妇前两季就已经有两处提到这个理论相关的剧情。
但是这个结论受到了女同性恋研究者的质疑。他们表示女同家里出生的孩子和异性恋家庭的孩子没什么差别。
共同养育系统 (coparenting)
共同养育的三种模式
- 合作的
- 敌对的
- 不平衡
敌对:父母展开相互竞争试图获得更多儿童的关注和忠诚。(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不平衡: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的事件和精力存在差异,导致了对孩子卷入程度不同。这一差异可能是其中一方控制另一方的参与程度。
出生第一年父母处于敌对和竞争状态的婴儿可能在童年早期就表现出高水平的攻击行为。
兄弟姐妹系统
1 出生顺序
出生顺序可能影响孩子,但研究发现差异其实并不大。
发现的差异有
头胎出生的儿童往往比弟弟妹妹们更成人化,更乐于助人,自制力更强,学习更刻苦,道德感也更强。...他们更倾向于保持并维持现状,这或与与父母对其的期望和要求有关。
第二胎出生的儿童往往更加乐于变化和革新。后出生的儿童体验到的担忧和 焦虑感往往少很多。他们的内疚感更少,能更好地处理压力情境,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也更低。
和头胎的儿童一样,独生子女更可能取得很高的成就,并维持和父母的亲密关系,焦虑感更少,自制力更强,更成熟并具备领导才能。
2 性别差异
两兄弟组合更喜欢玩男孩的游戏。两姐妹或姐姐带弟弟的组合会参与更多女性化行为。
家庭单元:故事、仪式和日常事务
“讲故事”的家庭并且讲述的故事更侧重努力工作和成就的家庭满意度和家庭运转都更好。
家庭日常事务(routines)如洗碗做饭。家庭仪式(rituals)包括正式的宗教仪式、家庭庆典和成人仪式。它们具有象征性的价值,诠释了“这就是我们的家”。这都有利益于儿童的发展。
其他
1 离婚的影响
离婚对男孩的影响比女孩更糟。男孩更可能外化他们的痛苦,女孩则选择将其内化。
2 职业妇女
母亲在家做全职主妇照顾孩子是否对孩子更好呢?
孩子和母亲的个体差异的重要性远胜于母亲外出打拼还是操持家务。比起希望参加工作而闷闷不乐的家庭主妇,从主妇身份中获得满足和自我效能感的母亲以及享受工作的职业母亲都和孩子的关系更加积极。
3 新生儿对夫妻系统的影响
婴儿出生后,这一重大的生活改变带来的是家庭分工向更传统的方式转变及婚姻满意度的下降。后者在女性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也许是因为,向传统分工的转变往往意味着她们需要放弃自己的工作并待在家里照顾婴儿。父亲的满意度也许会下降,但其下降速度相对较慢:这也许是因为男人逐渐感觉到了婴儿对他们生活带来的约束。
4 文化差异:拉美的大家庭
祖母通常是大家庭的象征并且是孩子养育建议和支持的主要寻求对象。...拉美父母通常会表现得比欧美父母更加专制而非权威。
同伴关系
友谊的目标
- 3-7岁: 一起玩耍
- 8-12岁:获得同性同伴的接纳
- 青少年期: 自我理解。自我探索和自我表露是主要的社交过程,与之相伴的是真诚和问题解决。
这就是为什么交朋友越来越难了...
男女孩友谊的差别
- 女孩:和男孩相比,女孩与亲密同伴的友谊更为脆弱。女孩们更倾向于形成独立于大群体之外的亲密友谊,这可能会损害她们的人际关系。
- 男孩:男孩们的同性友谊通常包含在大群体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提供了一个安全网络,能够有第三方调停,形成同盟,还能从中另选同伴。
学校和教师
这个点其实应该属家庭外的社会影响。但没有其他地方放暂时放这里。
对许多男孩而言,学校(尤其小学)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地方。
在小学里,女教师往往对独立、独断、竞争、喧闹等行为不悦,而这些正是男孩从小就备受鼓励的行为。...他们很难适应学校的日常规范,时常给教师造成麻烦;而女孩则发现学校和她们的性别偏好更加一致。
如作者所说,在发展心理学界,还没有一种决定性的理论,都是多种小型现代理论并存。所以我的感觉是这个领域还有更深刻的真相未被发现,这也是后来者们的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