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作者David R.Shaffer
发展心理学导论
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基因产生酶和蛋白质,这是新细胞产生和发展所必须的,并调节着发展的时间和进程,内外环境影响基因如何运作
个体基因会在很多方面有影响,比如外表,情感,思维和行为
基因限制了某些发展的结果,环境不能改变这些结果
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产前期发展和出生
产前发育简表
产前发育敏感期
影响胎儿新生儿的各种疾病
影响胎儿新生儿的各种药物
分娩的三个阶段
婴儿期
婴儿期的主要反射
新生儿的觉醒状态
新生儿的感觉能力(感觉是对感觉刺激的察觉,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解释)
儿童及青春期(大脑身体动作发展)
大脑的生长加速出现在孕期后3个月和出生后的前2年
身体和动作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即身体上部中部比下部周围成熟得早,对头颈和前臂的控制先于腿脚手的控制
青春期女孩大概在10岁左右,男孩大概在13岁左右,生长加速,逐步性成熟
认知发展
1、认知理论
认知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及获得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主要包括注意,知觉,学习,思维和记忆,简言之就是人类大脑中那些无法观察的事件和活动。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智力是儿童适应环境的一种思维或行为,进行任何智力活动的时候,头脑中都有一个目标,即在思维过程和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即认知平衡,所有认知结构趋于平衡的状态即为智力。
儿童是积极探索者,他们能构建图式以达到思维和经验间的认知平衡,图式通过组织和适应的过程进行建构和调整,适应由两个互补的活动组成(同化,把新经验纳入已有图式,顺应,改变已有图式以适应新经验),同化顺应促成认知发展,导致图式的重组,重组后的图式又可进一步同化刺激,如此反复。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从基本反射发展到主动作用于事物来理解它们
前运算阶段(2到7岁),符号推理能力迅速发展,有泛灵论和自我中心倾向,符号是指用一种事物代替其它事物,泛灵论是指为无生命物体赋予生命,自我中心是指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
具体运算阶段(7到11岁),获得了修改重组符号,去中心化和可逆的认知操作能力,使他们更有逻辑,系统地思考问题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思维不再局限于真实事物,对假设的事物进行推理(包括演译和归纳推理 ),更理性抽象,比如青少年时期可以独立作决策并权衡后果,通过假设想象表征现实世界,开始质疑一切,现实世界逻辑上的不一致和缺陷越多,他们就越迷茫,越容易受挫,甚至会对执行者表露出叛逆的愤怒,认为他们应该对此缺陷负责,开始有自我意识,认为别人跟自己能意识到自己的感受一样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强调社会和文化对发展的影响
儿童会在社会和文化中传承信仰、价值观、习惯的思维方式或问题解决方法
2、信息加工
思维与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类似,他们的容量都是有限的
计算机的硬件是键盘,储存容量和逻辑单元,软件是存储和处理信息的程序
思维的硬件是神经系统,包括大脑,感受器等,软件是心理程序,包括规则、策略,可以确定信息是如何被感知以及如何被理解,储存,提取和分析的。
多重储存模型是信息在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加工单元中相互转换的信息加工模型,即简化版的心理程序模型
思维软件中有些程序是自动执行的,无意识,没察觉(内隐的),有些程序是人为设定好的,有策略的(外显的),这些策略包括阅读策略,数学策略,问题解决策略,记忆策略等,儿童一般不会自发产生和使用能促进学习和记忆的策略,而是通过教授予习得策略,并且解决问题时会使用多重策略。
思维软件中个人对思维过程的了解及计划监控即元认知。
模糊痕迹理论,信息不会总按多重储存模型进行加工,记忆是一个连续体,从逐字逐句的完全表征到模糊的只保留重要内容的重点表征,对信息进行编码时,这两种方式都会被使用,只是个体会选择益于问题解决的一种。
信息输入
在信息进行加工前,需要注意到信息,年幼儿童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与任务有关的事物上,容易受干扰,并且他们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探索行为,随着年龄增长会提高
编码存储提取
元记忆,个体对记忆和记忆过程的知识
记忆容量越大,元记忆的知识越广,了解的记忆策略越多,知识库越大,记忆越好
3、智力
智力是儿童适应环境的一种思维或行为
智力的构成有不同说法,可参考书中图表
智力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环境越丰富,认知发展越好
创造力是能激发新想法和产生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有智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个人构想并确定投入哪种构想的能力,推销构想的能力),知识,认知风格(偏好发散的,新异的方式去思考),个性(乐于冒险,头脑清晰,自信),动机(对事业有真正的热情),支持性的环境(生长环境促进智力动机发展)
4、语言
语言是将少量独立无意义的符号(声音文字手势)按照公认规则组合起来,制造出无数信息
语言由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组成
语音即语言的基本发音单位
词法即词的组成规则
句法即句的组成规则
语义即语言表达的含义
请用即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有效运用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1、情绪
情绪发展
新生婴儿已经能够表现出好奇伤心厌恶和满意
半岁会出现生气悲哀惊奇和恐惧
一岁时婴儿开始出现情绪调节策略,并且已经有了社会参照能力,即通过别人的表情做出推断
学步儿逐渐从依赖他人调节自己的情绪转变为有能力自己调节情绪,
两到三岁能自我识别和自我评价,会出现尴害羞骄傲嫉妒等情绪
三岁会出现掩饰真实感受的能力
小学儿童才逐渐遵从其社会文化所规定的情绪表达规则(即哪些情绪应该表达哪些情绪不应该表达的规则)
气质是个体在情绪,活动,注意反应以及自我调节等方面的先天差异,具体六个维度的划分参考书中387页
依恋是婴儿与自己的看护者形成的情感联结,到9个月时,才形成真正的依恋,依恋的发展请参考书中393页
依恋划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抗拒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组织混乱依恋,安全型依恋1岁儿童在有看护者在的安全范围内会自由探索,并且对陌生人随和大方,看护者不在会压抑不安,抗拒型依恋1岁儿童紧紧跟在看护者身边,看护者不在会相当压抑,看护者回来会生气,回避型依恋1岁儿童,对陌生人友善,对看护者冷漠,组织混乱依恋1岁儿童,看护者不在会极度压抑,看护者回来会接近又突然跑掉,比较矛盾
依恋预测后期发展,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自信,更可能和朋友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对重要情感关系感到漠然,抗拒型依恋的儿童对建立安全的情感联结过于执着,恐惧型依恋的儿童往往害怕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伤害。
2、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是每个独特的个体其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合
社会认知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是如何随年龄而变化的
自我概念的发展
婴儿在2到6月大的时候逐渐将自己和外界区分开
18到24月大的时候获得真正的自我识别,无法完全意识到自我是恒定的实体
2到3岁儿童出现早期自我表征,他们只能认识到当前的自我表征,无法认识到过去的自我表征或自我相关事件对当前的影响
3到5岁儿童的自我描述一般非常具体,主要聚集于自己的身体特征,拥有的物品,参与的活动,儿童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自我表征整合到一个跨时间稳定的自我概念中
大约8岁时,儿童开始用内在的,持久的心理属性描述自我
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概念更加整合和抽象,不仅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并且知道这些特征如何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影响他们的行为,但有时候频繁展示的虚假自我使青少年混淆了真实自我
自尊是个体通过对构成自我概念的特质进行评价,而做出的对自己存在价值的认识。
5岁左右,儿童就已经建立起早期自尊感,倾向于积极评价自己
8岁左右,儿童的自我能力评价开始更接近他们对其自身的评价
青春期前期,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判断集中在人际关系方面
自尊在青春期会有所下降,到成年期有所上升,到老年期又下降,自尊稳定性在青少年期最低
温暖的,积极应答的,民主的教养方式培育了自尊,冷漠或控制的教养方式损害了自尊
成就动机是克服困难取得优异成就的意愿
掌控动机是探索,理解和掌握自己环境的动机
2岁前,儿童不寻求别人的评价,只享受掌控
2岁时,儿童会寻求评价,并以成败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3岁时,儿童开始更独立地对成败做出反应,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评价更客观,无须别人告诉其对错
成就和掌控动机受家庭、同们,文化的影响,父母温情接纳及时表扬子女的成就,给儿童设定一定的标准并加以指导,对进程进行监督并确保其完成任务,给予儿童一定独立和自主空间,帮助年幼孩子使之尽可能独立完成任务,给年长的孩子发言权,让他们决定如何最好地应对挑战,达到目标,这种温情,坚定而又民主的教养方式被称为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种方式能促进成就和掌控动机。
成就归因,取得好或差的结果的原因
青少年和年轻人将成就归结为四种原因:能力(内因,稳定),任务难度(外因,稳定),努力(内因,不稳定),运气(外因,不稳定),理想的结果是将成功归结于能力强,因为这种内部稳定的归因能使我们看重自己的成功,并期望能再次成功,另一方面将失败归于努力不足更理想,因为努力是不稳定的,使我们相信努力下次会更好。习得无助的儿童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常会放弃努力。
3、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感是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在社会中处于何种位置的稳固且连贯的知觉。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
许多大家学生认同感混乱和认同感早闭发展到认同感延缓阶段,并最终获得认同感,认同感形成过程不均衡,经常持续到成年期。
健康的认同感有赖于认知能力的发展,鼓励儿童自我表达的父母以及期待青少年寻求适合自己位置的文化
4、他人了解
7岁之前儿童描述他人会像描述自我那样使用具体可观察的术语
学龄前儿童在将自己与同伴的行为进行比较时会变得更为协调,稍后开始依赖于稳定的心理结构或特质维度加以描述
青少年个体开始进行心理比较,对他人的印象更抽象
要真正理解一个人,必须能从他的视角理解他的思想,情感,动机和意图
5、性别
总体上女孩言语能力更好,更情绪化,更善于表达,顺从和胆小,男孩更活跃,更偏好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在数学推理和视觉或空间技能上更有优势
2到3岁时,儿童肯定地将自己标记为男孩或女孩,并且倾向于同性别玩伴玩耍
5到7岁时,儿童开始认识到性别是自我不可改变的一个方面
10到11岁时,儿童关于男性和女性人格特征的刻板观念已经可以和成人相提并论
青春期,性别强化时期,性别认识又一次僵化
6、攻击
攻击是任何有意伤害生物体的行为
敌意性攻击是行为者的最终目的是伤害对方
工具性攻击是通过伤害别人达成其它目的
2到3岁时,儿童已经开始攻击及反击
3到5岁时,身体攻击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嘲笑等言语攻击
在学前期,大多数儿童的身体攻击呈下降趋势
7、利他行为
婴幼儿时期,分享玩具等利他行为已经出现
学前期,分享,助人等利他行为越来越普遍
通过表扬儿童的友善行为,并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则能促进儿童的利他行为,当父母运用非惩罚性情感解释方式来惩罚做错事的儿童时,儿童会变得更富同情心,能为他人考虑,并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8、道德
道德意味着一系列内化的原则和理念,它能促使个体明辨是非,并做出相应的行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前道德时期,生命的前五年,儿童对社会规则没有多少意识
他律道德时期,5到10岁时,儿童把权威人物制订的规则视为神圣的,不可变更的
自律道德时期,10岁以后,规则只是主观的协议,可以对其进行质疑甚至修改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道德对个体来说,规则是外部的,而非内化的,儿童为了回避惩罚或赢得奖励而遵守权威制定的规则
习俗道德,个体是为了赢得他人的支持或维持社会秩序而遵守规则和社会规范,社会奖励和回避伤害已经成为道德行为的动机
后习俗道德,处于最高道德推理水平的个体,是以更广泛的公平原则界定是非对错的,这种公平原则可能会与法律或权威发生冲突
促进道德行为
表扬有道德的行为,说服性地引导,给儿童提供道德自律的榜样,
发展的背景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
环境既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也受发展的个体的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对环境的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该理论强调发展中的个体被镶嵌在一系列的环境系统中,这些系统之间交互作用并与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参考书中537页
微观系统是个体实际接触的直接环境,比如家庭,学校,游乐场,医院等
中间系统是个体直接环境或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外系统是儿童并未直接参与,却对他们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比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大众媒体等
宏观系统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嵌套于其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
历时系统是个人或环境随时间的改变
家庭
家庭最重要的功能是照顾年幼者并促使其社会化,社会化指儿童获得被社会中的年长者认为重要且适宜的信念,动机,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意味着任何两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都会受第三个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当夫妻双方能够合作养育,也就是相互支持对方的教养活动,以合作而非敌对的方式发挥作用时,儿童能够获得最好的发展
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主要维度:接纳或回应,要求或控制
接纳或回应是指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关爱和提供支持的程度
要求或控制是指父母对孩子限制和监管的程度
家庭教养方式有四种:专制型,权威型,放任型,不作为型
专制型,限制性非常强,迫使儿童遵守,却不能敏感地察觉孩子的不同观点
权威型,控制但灵活,说明规则原因,更多接纳孩子观点并做出回应,征求孩子的意见
放任型,接纳而宽松,不对孩子提要求,允许其自由表达感受和冲动
不作为型,极度寒松,对孩子不理睬不敏感
权威型教养是将温暖与适度控制相结合,更适合教育孩子
学校
学校影响着个体发展多方面,有效的学校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社会技能,培养社交礼仪,莆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让学生达到义务教育规定的年龄后仍能继续学习,获得就业技能。
学校里的同伴是儿童的另一个世界,不同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
6到12月儿童只能进行相似活动,互不关注
1岁儿童进行平等游戏,偶尔互看
1到2岁儿童进行相似游戏并分享互动
2到3岁儿童进行假装角色游戏
学前期,儿童进行促进社交技能的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童年中期,同伴交往更多出现在真正同伴群体中,这种群体中儿童定期在一起,界定团体成员的身份感,形成同伴群体成员如何行动的具体规范
青少年期儿童与同伴在一起时间更多,会结成小帮派小团体,在群体里找归属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