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日记本上写下的一些思考,今天把它记录在这里。
这些思考源于《**心学》第295页至296页记载的落马厅长给儿子的信,信的真伪无从考证,但是也算是反映了一种至少是思考和实践过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全文如下:
原文一共八条:
1.不要追求真理,不要探寻事物的本来面目。
2.不但要学会说假话,更要善于说假话。
3.要有文凭,但不要真有知识,真有知识会害了你。
4.做官的目的是什么?是利益。
5.必须会把会做人放在首位,然后才是会做事。
6.我们的社会无论外表怎样变化,其实质都是农民社会。
7.要相信拍马屁是一种高级艺术。
8.所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都不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确切的说,执行起来都是可以变通的。
以上这些都是做官的原则。现在要仔细想想,如果你真能逐条做到,你就能一帆风顺,如果感觉力不从心,就马上另外选择职业吧。
以上是原文的主要观点,虽然有言之成理与实践相印证的内容,但是怎么看都让人想到阴暗、权谋、反派等词语,归于阴谋论。
针对以上原文的八条,逐一对应,我的理解如下,也是八条:
一. 阶段性真理,及人性。
上级领导之所以是我们的上级,排除了偶然机遇因素,在大概率上来说他们必然有超越我们的所在,譬如知识面、精力、视角、信息、人脉等等。他们之所以提倡的东西自然有它的道理,也许我们自己限于个人因素暂时不能理解,但是可以主动沟通,先执行,在实践中慢慢体会。不要仅仅固执于自己世界里的“真理”,因为当人生再过一个阶段回头看时,很有可能发现之前拼命追寻的所谓真理,多半带有个人局限而非真理。很少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多的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的理论。
人的本性非“善”“恶”两字所能定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如果不能趋利避害的人类就难以活到今天,所以我们天然有这样的基因。如果对自己有利的自己都不争取,那么就不要怪社会没让自己得利,只不过怎样才是真正对自己有利,短期和长期的利也有不同,这些个要靠个人的洞察和修为、智慧和能力来做选择了。
二. 真话、假话要看动机。
很多时候真话未必能解决问题,而审时度势、目标明确的假话或能成为矛盾的调和剂。俗话有言:会做儿子(老公)的两头瞒,不会做的两头盘。想要家庭和谐这么小的事,尚且要用到假话,何况是要聚集一帮人做事、做成事,调适方方面面的利益,这么复杂的事呢?说真话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把假话说漂亮又何尝是易事呢?它更需要超高的智慧、坚定的道德操守以及把握好自己内心的那道关口。
三. 从政的真知,殊途同归。
政治家与科学家注定走的不是同一条路,因为政治与科学的规则各有不同,人们通常理解的“真知识”多半是指符合成为科学家那条路的真知识,而非政治家的。无论走哪一条路都是需要掌握该领域的真知识,政治家也不例外。如果你认为真有知识会妨碍你从政,那么只能说明你掌握的真知识并非从政领域的真知而已。政治家更需要会独立思考,理性决断。
四. 得道多助之利。
说“利”也算说到要害,不必讳谈利益。人活着如果能给上下左右的人都带来利益,也不啻为成功的人生,利人与利己都是相辅相成的。上下左右都能兼顾到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一个人如果眼睛只能往上看,那么比那些只会往下看的人也不会好太多,或者好太长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所谓“道”,在现阶段,“利”仍然是其重要的一环啊!
五. 做人与做成事。
做人和做事的能力,好比将帅和将兵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可以通过培训、通过实践来达成,可培养;而做人的能力大部分靠的是悟性了,靠机遇。会做人的人,他做事的阻力也会小很多;而光会做事的人则很不一定,因为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中。要想做成事,尤其是需要通过协作才能完成的事,会做人是必要条件。
六. 并非“迎合”而是“引领”。
正因为有农民短视这样的天花板存在,所以更需要我们有“和光同尘”的勇气与智慧。“入”这个群体是为了更好的“出”,更好的引领他们。我们要清楚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才能在“和光同尘”入群后不至于出不来。做成事不容易呀!切记是引领而不是迎合,云泥之别。
七. 上级的赏识是一种机遇。
也许是因为碰巧跟上级志趣相投,价值观一致,加上自己也有点才干,这个可遇而不可求,就好像要恰巧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说的正确的话、遇见对的人,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领导自然会倾向于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人,这对提高组织的效率也是大有益处的,减少了沟通不畅,或执行力的成本。所谓心有灵犀,这是运气也是悟性,马屁不是想拍,想拍就能拍的到位的。不必介怀,遇见伯乐之前先做最好的自己。
八. 义与利的平衡,不认死理。
到这里有点词穷了。大概要从所谓民义、民利的角度来说。既要保持相对公平,又要保全民利,是达到两者一个平衡点吧。制度既然是人定的,自然不免跟人一样会有不完美,需要不断发展;同样的,制度要是靠人来执行,解释权自然在制定者一方。制度不光是保障公平,还应保障人类更好的未来。所谓不能认死理。
纵观全文,换一种思路和词句,说的是类似的道理,却又是另一番感受。阴与阳仿佛是隔着一层纸,虽然也许说的是差不多问题,但是高低、上下自在人心。看来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这不是技巧,而是修为,所谓言为心声嘛。
原文最后一段总结陈词,人家也没有说错,不是人人都适合从政。从政有从政的规则、规律、规范,好在现代社会可有多种选择,条条大道通罗马。如果你本身个性就与从政的规律格格不入,又不致力于自我学习、调试、迭代,那么就不能抱怨路难走了。重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吧!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