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觉自己写的东西很好,怎么就是上不了首页热门,要不带回洗洗睡吧?
我曾经纠结这个问题整整7天7夜,就因想这个问题而失眠,到底是能力水平问题?还是风格品味问题?现在想来,是根本态度问题。自己的初衷是找到了个好地方写东西,还有人真诚交流经历、感受。
又不至于在生活中见面就谈,就像发个朋友圈照片,遇到不明真相或者热心解读的人问你一下,多尴尬。
写东西这个事,真是不必搞得天下人都知道,该知道的时候自然大家都知道了,你不想让人家不知道都不行!
随着作文的时间增长,两个月、三个月后,心态就有了变化。朱老先生说,“未能免俗,如果不想人看,当时就未必写,这也算人之常情。”小朱先生也是一俗人,还硬是装出tall on big,实则是 little pig!
既然让人看,首先是作文的诚意,学有所获,记录成长,情到深处,有感而发;有真心分享的态度,渴望交流,希望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同时闪现许多灵感,何其快乐!
当然,“虽是敝帚,亦足自珍”,自己的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所以,要防止溺爱,严要求,写东西也一样。
即使是业余爱好,也要有专业的素养、态度和自我要求。要不,真的可以带回了!
2.为什么诗的阅读量这么少,读它写它有用吗?
诗的阅读量通常都在两位数,也许是诗这个东西,交流起来不够直接;或者是现在流行听故事,来的实在,读诗还是有些缥缈;或者是年龄的问题,随着年龄增大,兴趣点变化了。
“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要在文学跟艺术的天地间回旋,不从诗入手,就是植根不厚”。
吼吼,爱好写诗的同学终于小窃喜一把。
读诗、故事的益处,是在读自己。
现在人都爱装X,刚学装成高手,高手装成专家,专家却爱卖萌,写文或发议论习惯或只会说教,而朱先生告诉我们,即使是论述,也不是“一阵子因为、所以,就达到结论,这必须如此,不能如彼”。
最好还是:
“给理论作详细的疏解,把语言说得亲切有味,有见地而不是成见,有取舍而不留于固执”。
3.到底是“自然流露”,还是要“有意刻划”呢?
就个人经历来说,习文刚开始是自然流露多些,随着锤炼文字,有意刻划又多些,最终效果,或许是有意刻划得自然流露。诚心的好文,读来行云流水,无比畅快,哪个不是修改几遍几十遍,雕琢到浑然天成。
不改一字的天人之作,少之甚少,可遇不可求吧。自然流露的是思想感情,有意刻划的是方式手段。我这个俗人、工人只能理解到这么多了!
4.到底是“我注六经”,还是要“六经注我”?
这又是一个让人纠结、难讲明白的问题,各人的性格和经验不一样,年龄和阅历不一样,各有所需,各有所长。
作文中总有独到的趣味、情结、感受、思想,写出来后或许其他人感受不到你觉得最有趣味、最有用的部分。
直抒胸臆时,“这个世界原来是让大家闲谈今天天气好的世界,你比较得意的话只好留着说给你自己听”。
到了你好不容易以同情关爱之心、冷静客观之态,跳出五行外地超世观世,却让人觉得你是在“装x”。
随它去吧!至少六经注我:
“帮助我忘去许多痛苦,容耐许多人所不能容耐的人和事,并且给过我许多生命力,使我勤勤恳恳地做人”。
5.大家喜欢什么类型的文章,要写出一种什么味道?
或者说情趣、趣味、风格、意境、韵味,都差不多,我喜欢“味”这个词,文章能写出那种独到的味,不容易。比如讲故事,
“抓住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
是真本领。
一味模仿某种趣味,沉迷某种趣味,又产生滥调,“每件东西和你熟悉之后,都容易在你的心理上养成习惯反应”。
还有一点,你可能认为“我想写的东西有人写过,写出来有意义吗?”故意跟风炒作者不谈,如果有你个人独到的思考、见解、体验,“把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描绘出来”,就好。
6.写作时用第几人称?真纠结!
“文章有三种,最上乘的是自言自语,其次是向一个人说话,再次是向许多人说话。”
也许有人问,“文章写了就是要给很多人看的”,那还是诚意和出发点的问题。
“第一种是要发泄自己心中所不能发泄的,永远是真诚朴素的,比如诗;第二种如书信和对话,或向知心朋友讲故事,家常而亲切”;
第三种就是我曾经深恶痛绝却不得不写的机关章鱼文。
7.看了那么多感觉好的文章,你还记得多少,到底怎样才叫好?
还是说说朱老先生眼中的,“第一是要有话说”,即诚意;“第二把话说好”,需要锤炼,
“思想条理清楚,情致真切,境界新鲜,文字表现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华。”
“他让他所见所闻所感所触籍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才算是上品文字。”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你的文章有独特的味道、情怀和气势吗?
(二月重读朱光潜先生《谈文学》后记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