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兴致勃勃跑去图书馆看了三个多小时的书,很感兴趣的部分是在于人类的两性关系极其亲密行为方面,然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所看所想所感,当个日记写吧。
想来我第一次对一个男生产生比较喜欢的感觉可能是在小学大概三四年级,觉得班长很白又很有威慑力,如果能一直和他在一起聊天什么的就好了,但当时可能也没想太多。我描述的这种感觉好像只是一个瞬间的东西,发生在前两节课下课后他站在队伍前(因为要带我们做广播体操)转头和一个女生说话的时候,我还记得那天很暖和,我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是看到阳光的(有形的阳光)。但感觉也不算什么早熟,毕竟我可是小学一年级暑假就看了《放羊的星星》并且无师自通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的人。后来上初中班里转学来一个安安静静的小混混,很白(很奇怪我就是喜欢白的),我从未见过那样扭捏与奇怪的人。我猜想自己是把这种内向的性格归结为一个物以稀为贵来形容的东西,所以自己不自觉的就想像他一样变得特别一点。我没想到的是最后我的性情大变,我从一个极其开朗活泼积极的人变成了一个极度内向甚至自闭的人,走路的形态也开始变得奇怪。与此同时在与他的聊天中我开始莫名其妙思考人生的意义什么巴拉巴拉的。我觉得我是喜欢他的,我承认,那种感觉是真实存在的,明明想靠近却非要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后来就发生了一些事情,使我怀疑人生,以及爱情的价值。我是感谢他的,在与他熟悉交往的过程中他给了我许多不曾有过的想法,和我聊过尼采、黑格尔,给我看各种我看不懂的电影。我无限制的伪装改变至成真,以及他的隐瞒淡然与偏执,都是我收在记忆里的一些东西,给我警示与怀念。偶尔拿出来想一下跟看电视剧似的,挺好玩的。
这段经历给我的影响就是对于两性之间的亲密行为的渴望与抗拒的感觉。我所说的渴望就是加速求偶模式的典型过程中的某些阶段,而抗拒是在无法进行下一阶段或已经进行完最后一阶段后对本阶段行为模式的厌倦感。
两性亲密关系的起源探讨
也许两性亲密行为的根源便来自婴幼儿时期我们与母亲身体的直接互动,以其具有压倒性的意义,而给我们留下终身的印记。母亲对于婴儿的紧抱,抚摸,拍背,以及母亲让婴儿衔乳头(或奶瓶的奶嘴)等亲密行为,将以各种伪装的形式在成人生活中再度出现。
笑容与眼泪在亲密关系的建立在所发挥的作用
婴儿不会说话,对于母亲的一切亲密行为无法给予语言上的诸如“我很享受这种感觉”的表达,可婴儿的微笑是进化过程中对抗这一缺陷的重要解决方案。婴幼儿通常拥有扁平的面孔,这使得眼睛在人类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的幼崽面容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在这样一副可爱的面孔下,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甜甜的微笑。这种微笑就是给母亲辛苦的最好补偿。
对于眼泪,这对于我们人类有重要的意义。它首先是视觉信号,无毛的面颊强化这一信号,泪珠滚滚掉下脸颊,晶莹剔透,引人注目,是吸引母亲进行与自己进行亲密接触的必要条件。其次,在妈妈给宝宝擦干眼泪时,这种行为反过来又增加了母婴之间的亲密感。“年轻人泪眼婆娑仿佛是进化产生的替代尿,旨在情感压抑时激发类似的亲近回应。”综上,眼泪鼓励他人的亲密行为,是渴望安抚的信号。
婴儿期/童年期/青春期 抱紧我/放下我/别管我
婴儿期我们需要大量的直接的与母亲的亲密接触,这种接触使我们有强烈的安全感,这种接触是毫无避讳的,可以赤身相对的。进入童年期后,我们开始需要独立行为,这让我们去探索世界,探索周围环境,而身体上的亲密行为便稳步减少,我们开始采用各种伪装的“亲密行为”,防止别人认为我们太“婴儿气”---由开始的要求拥抱改为装作在打闹的不经意间扑进母亲怀里,用一些如毛绒玩具等的替代品替代母亲给予的亲密感。此阶段我们仍然需要这种亲密关系,但我们采用语言交流等不“婴儿气”的交流方式,在展现自己独立性的同时,用一种更加抽象的方式满足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要。进入青春期,独立的需要得到强化,出现了一种强大的新的需要:隐私。如果婴儿发出的信息是“抱紧我”,儿童的信息则是“放下我”,而少男少女发出的信息则是“别管我”。短暂的亲热还是发生,因为关爱的父母不知不觉间想出各种办法矫正这一问题。典型的例子是“整理衣服”。如果不能直接表示爱抚,他们以伪装的姿态触摸孩子的身体。
反转-----第二轮婴儿期、童年期与青春期
青春期以后,年轻的孩子离家求学。这仿佛是第二次降生,像抛弃母亲的子宫一样,抛弃自己居住的家庭。原来抱紧我/放下我/别管我的模式便会再次重复。年轻的恋人像婴儿一样表达“抱紧我”,强大的依恋纽带开始形成,为了强化这样的依恋,“抱紧我”的信息放大为“不要离开我”。然而,一旦两人组建家庭,第二轮的婴儿期就随之结束了。仿照第一轮的模式,第二轮的亲密行为发展模式也开始无情地展开,第二轮的婴儿期让位于第二轮的童年期。此时求爱时期的亲密行为逐渐减少,双方可能感到独立性收到威胁,这种感觉本是亲密模式发展过程的正常结果,但给人的感觉是不自然,于是夫妻断定婚姻完全错了,并决定离婚。第二轮童年的“放下我”让位于第二轮青春期的“别管我”。第一轮的青春期到来时,我们与家庭分离。第二轮的青春期到来时,我们与婚姻中的配偶分离。许多人很幸运,他们不会经历第二轮的青春期,而只经历从第二轮婴儿期到第二轮童年期的过渡,他们的配偶关系维持下来了。
最后:今天发现了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角度,开始了解用回归原始亲密行为的模式解释两性关系中的亲密行为。从图书馆回去的路上,当我再次看到大街小巷一对对情侣时,我的态度好像完全发生了变化。我不再觉得可笑与怪异,而认同其作为第二轮亲密关系发展序列的一部分,能稍微客观地看待这件事了(我自己觉得)。当然,也许这只是我的偏见,我并未对此种角度做出任何批判,因为我的知识还不够多,等我再多读点书,也许就会反过来批判自己今天所认可的这些。
但我仍感谢今天尝试的观点,它让我以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我曾经不屑一顾的问题。原来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当然,今天的新角度还没说完,我太困了,睡觉去。。。。有空再继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