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几年前,我是带着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开始了哲学的学习与思考。
相信很多人,在经历生命中一些困惑、挫折、矛盾、痛苦的时候,会向内心的自己寻找“关于生命意义”的答案,然后就会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了哲学的思想。而如果你读过畅销书理查德 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就会明白,其实人作为万千生物中的一种,其生命的意义仅仅在于基因的自我复制与传承,说白了,人只是基因繁衍的工具,这种苍白的解释一定吓到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当时也不能接受。但再想一下,为什么我不能接受这样的生命意义诠释呢?
因为,我想要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因为,我相信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要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意义”。
而这,恰恰是人类的本能,并不是我的专属。
这是我在《人文课堂》哲学课的第一讲中《哲学为什么会存在(上)》触碰到的“智慧之光”。
2018,回头复盘过去2016、2017两年自己在哲学与历史领域的学习,带上新的人生经历与思考,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所学与所思,相信时间的沉淀和思想的碰撞会让你和我一样爱上哲学,爱上思辨的过程,因为哲学(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
本讲核心提要:
本篇为哲学课的第一讲,导师在课程的开始就用了一个“装瓶”的比喻引出了他对这门哲学课的设计理念。——把最重要的知识用最精炼的语言体系化梳理和表达,让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学习的核心内容,即便用碎片化的时间也能构建出完整的知识架构,强化对哲学领域的宏观认知。
按照“先主要再次要”的设计思路,本课程将分别介绍自然哲学和非自然哲学的哲学思潮两部分,其中自然哲学又以牛顿时代为分界点,分别介绍古代自然哲学和现代自然哲学;非自然哲学的哲学思潮部分再按照西方和东方的不同分别阐述。
在第一讲里,关于哲学的起源,导师给出了“寻找规律”的人的本能作为答案。人类具有寻求自己感兴趣的,认为重要的事的本能,所以古人对其最关注的生死话题展开了智慧的探求,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儒家关于“个人活着应如何生存如何立业”,以及“群体即社会应如何运行”的哲学思考。
点开第一讲,来听听哲学这个宏大学科体系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