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教育学说或心理学说认为,父母总是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总让孩子学这学那,给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以及,兴趣班。
这种观点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许多文艺青年,尤其是女文艺青年可能把自己对许多书里、影视剧中那些衣袂飘飘、手抚古琴的形象加诸在自己的女儿身上——让她学筝啊、琵琶啊什么的。譬如我,就把对弹一手好古筝的未竟梦想移在了女儿身上。
当然,我可能是个伪文青。此处略过。
之所以说起父母们的梦想移植行为,主要是学习才艺于许多人来说,真不啻如是“叶公好龙”。
人们往往聚焦于才艺的表现形式:哇,他(她)弹琴的样子看起来真是好高大上啊,好有意境啊……但真要认真学习一门才艺,其实中间多数时候是单调又枯燥的,以至于许多人都只是表面欣赏而已,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
丰子恺老先生可能深谙此类人心理,当然,更多的是体会到许多真正想入此门而不得其径的人们的苦恼(毕竟,就如我等伪文青们梦想不得申也有条件束缚的客观因素),他撰写了一部《音乐入门》,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将音乐这门技艺的基础知识讲解给了我们。
老先生早已作古,但其著作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北京日报出版社于2018年9月将此书印刷出版,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在这本书里,老先生用平实的语言,将音乐的分类、入门阶段、乐谱知识、声乐器乐以及西方音乐沿革一一细说。
在谈到音乐分类的时候,丰子恺谓声乐为音乐与文学的综合体,盖因声乐曲上必附歌词,而器乐为纯粹的音乐,因其仅有音而没有文词。听老先生这么一说,是不是豁然开朗啊,暴露了暴露了,我从前连这个也没概念。
在第二编里,老先生谈到音乐入门的三个阶段:音的历时,音的质量与音的表情。音乐是时间艺术,音的历时就是我们俗称的“拍子”,丰子恺用读诗来作比,读诗时的长短强弱就是节拍。哦,怪不得那时的乐府采集的诗歌都可以唱呀。唉,你们不能怨我在读这本书时大惊小怪的,这个一是我见闻少寡,二个是老先生博闻广学,让人惊奇。
在《音乐入门》里,老先生还着重讲了乐谱的读法,音阶、拍子、音程等都有详述。对于而今还不识得五线谱的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大门,略感繁难之余,又问小女可曾习得,她拿过来一看,答曰都知道。哦哦,那还好,梦想投射略有成效。
关于唱歌演奏法入门,老先生也有指点,如何练习呼吸、表情都有涉及,基本乐器钢琴、小提琴也有表述。为适应普通人群要求,对于口琴入门也有专门篇章写及。
说是音乐入门,真是所言不虚,老先生真只是点到即止,绝不深入,让人看了真切觉得平实易懂,进而生出再进一步的念头。不过,我要坦陈的是,虽说老先生煞费苦心,深恐讲得太晦深难懂让人就此止步,我却仍然于字里行间见识到了音乐这门技艺的难以谙熟之处。
因为老先生在钢琴篇也说了,学弹钢琴,最初必须从基本练习入手。基本练习的时候继续愈久,其成就愈深,专门者须数年,普通亦至少须一年。所以,我对这高雅的技艺恐怕是要望而却步,可见得,真是“叶公好龙”了。
但是慢着,老先生还介绍了口琴。这是德国人发明的玩具,不需要练指法,且各音固定,只要吹吸,便得正确的音。正是如此,——我会这个。
但正如老先生所言,口琴声音单调,且容易传染疾病。志在涉猎的,肺力充足的,不妨选习。
老先生说得含蓄。我总结成大白话就是,叶公好龙,粗鲁简单如我,正好玩这个。
所以,白居易谪居乡间时,常叹“呕哑嘲哳难为听”,那他还没听到口琴呢,若是天天听这个,恐怕也写出一本“声律庶民学”之类了。
啊,说笑了,其实口琴吹得好的也不少。我只不过自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