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前天晚上,跟一个妈妈私聊,听了她们家的故事,征得她的同意后,可以写下来,只要能帮助到别人,她愿意。
恰巧,这两天网络在传一个热门事件——《男大学生捅死陪读母亲 致命15分钟里母亲没有呼救》。
11月22日下午,山东济南建大花园小区发生了一起人间惨剧:一名24岁的男大学生,捅死了陪读的母亲…很多居民听到争吵、追赶、哀嚎声,但没听到喊救命。
再看看下面的评论,多数指向孩子,因为现象很明显:孩子是杀人凶手,妈妈是受害者,可现象就是现象,就像是一团迷雾,我们要做的就是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评论 ——“被宠出来的巨婴。大学还要陪读。初中时住校的就大有人在,没见他们要陪读的”。
我想问问,被宠出来?是谁宠的?为什么宠他?正确的教育是宠爱吗?为什么不能正确地教育?孩子只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是“果”,照出来的是家庭的问题,太多的“因”,却在爸爸妈妈那里。
评论——“这是有多大的仇恨,居然对自己母亲下毒手?十年怀胎不容易,辛苦把你养大,结果却是这样!”
我想问问,哪个孩子天生会杀人?哪个孩子生下来不是真善美的艺术品?可为什么长大后的孩子完全变了味?一路走来,他曾经经历过什么,才从天真无邪走向杀人恶魔?
看完这个故事,再来看看这个家庭的故事,我希望大家从中可以领悟一些什么……
来自妈妈的叙述:
我和孩子爸爸是同一单位的,经父母朋友介绍,刚开始两个人就磕磕绊绊,经常闹别扭。但父母对他的老实很是中意,也为了赶单位最后一批福利房,两人仓促领了结婚证。结婚后,发现他遇事不思考、不担当,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为此经常争吵。
孩子九岁时由于工作需要,我离家一年,期间儿子一直由爱人照料。一年后,我回到家发现孩子很多行为习惯甚至性格和爸爸极为相似,为引以为戒,也经常在孩子面前唠叨对爸爸的不满。爸爸对儿子的日常饮食起居非常尽职尽责,甚至每天连牙膏都要挤好,但是却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不费心关注。
我也经常为此指责爸爸,后来,连争吵都不愿意再争了,进入冷战,最后干脆分居,一人一个房睡觉,两人之间需要说什么事,都是通过孩子在中间传话。
孩子初中和高中阶段都是在外地上的,只有寒暑假才回家,孩子不在家,两个人之间的气氛更为冷漠,我忍受不了在家庭中的气氛,经常在外面和朋友在一起,发生了让我后悔终生的外遇。虽然我和他爸爸不和,但他还是非常爱我的,也从没想过背叛我的,所以这是我心中的至今的懊悔和刺痛。
这种状态持续到儿子上了大学,两人才平静地离了婚,离婚后,一是没有房子,二是想让孩子寒暑假回来还感觉有个完整的家,所以两人仍合住一套房子,却各锁房门互不见面。
孩子寒暑假回来,家里常见的情景就是一一 爸爸在客厅看电视,妈妈在卧室看书、睡觉、玩手机,儿子在自己房间上网。
离婚的事,并没有告诉儿子,通过别人的嘴知道的这件事后,儿子变化很大。本来以超出一本线近百分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现在却逃课网游,成绩一落千丈。
大二时,我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孩子几门课都没参加考试,我给他爸爸打电话诉说这件事,问他怎么办?他回答说”我也没办法”,然后就不再过问。我到学校和老师见了面,老师说最近对他严加监管,能按时上课了,孩子很聪明,也下决心好好学了,只要好好控制,问题不大。见了孩子,孩子也保证要好好学习,我就又回了家。
大三时,爸爸又被老师叫到学校,告之挂科太多,必须让家长陪读,爸爸说自已工作走不开,无法陪读,却并没有告诉我,直到今年三月,老师又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学校,我才知道了这件事儿。可是此时孩子已经挂科实在太多,毕业难度很大。这时的儿子心中满是自责和懊悔,内心非常渴望继续学习顺利毕业,但挂科太多,继续学习拿毕业证也是希望渺茫,在老师的建议下,决定暂时放弃学习,先尝试下工作然后再决定是否办理退学。虽然孩子学业没有成功,但是老师和同学对孩子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老师也热情地给介绍了工作,就这样,暂时没了学习压力,孩子满含着希望投入职场,孩子勤快善良,乐于助人,也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欢迎和喜爱。
工作以后孩子越发觉得文凭的重要性,感觉自己对不起家人,因为没有文凭,就是毫无希望和意义的人生,一想到这些就闷闷不乐,并断绝了和亲朋好友的一切联系。作为母亲,我一想到儿子从一个天之骄子一下降落,将来的人生该怎么办?儿子感觉出了我的焦虑情绪,觉得是自己造成了如今的状况,极度自卑,甚至对人生绝望。
一天,和儿子散步的时候,我说“不然回家咱们一起做个生意,开个门店怎么样?”
压抑已久的孩子终于爆发了,他说“你回家吧,好好过好你自己的生活,不要管我,我是不会再回那个城市那个家了!我已经断绝了和同学好友的一切联系。我没有朋友,我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我只想在一个地方独自打工,即使刷盘子,送外卖,让我一个人吧”。谁知,儿子说了这几句后情绪特别激动,指着不远的楼顶说“你看看那楼顶”,起身就往楼顶跑!
我一下子懵了,回过神来时,他高高大大的身影已跑出几米远。我赶紧追,一想到楼顶,我不寒而栗,我大喊'抓住他,抓住他',可是,路人很多却不知发生了什么而无动于衷,我绝望地撕心裂肺的喊声,让儿子迟疑了一下,回过头来看我,我趁机冲上去,一把紧紧抱住了他!”
“他说,妈,你勒着我的脖子,我上不来气”,可是我只是紧紧的箍着他的腰,并没勒他脖子,我不敢放手。慢慢的,儿子无力的身子下滑,一屁股蹲坐在地上,大约半个小时后,才渐渐平静……
“当晚我很害怕,电话告诉了老师以及他爸爸发生的事,他爸爸连夜赶来,第二天学校领导把我们叫去,催促办理退学离校手续,但我担心再次打击孩子恳求领导暂时不办。”
前夫来了之后,儿子反应很冷淡。从小到大,尤其是青春期以后孩子对父亲一直很冷淡。爸爸来的这两天里,我们一起吃饭,我和他爸想和他好好聊聊,但他总是回避和我们聊正式话题,想起身回学校,被爸爸阻拦、激惹,竟然一下子冲到爸爸眼前,抓住爸爸的领子,'你再说一遍',我吓得抱住儿子的腰,告诉他爸不要说了。儿子说在这里没法待了,要回单位过夜,我答应了。
“我去送他,他走路有些踉踉跄跄,我就小心翼翼扶着他。路上,我告诉他:孩子,谢谢你。因为你的事,这两天我跟你爸爸平心静气谈了很多。要知道,以前,这些都是没有过的,甚至连眼神都不交流。没想到,他说了很多话,说他小时候,我们如何如何……后来,他说,你知道吗?我已经习惯了你们过去的样子,你们现在这样让我非常尴尬!”
“他还告诉我,他曾经有一个女朋友,彼此相爱。女孩家庭特别好,他觉得自己配不上她,最后,加上自己没有毕业,更加自卑,他提出了分手。” “他不在家时,我就跑医院,找心理医生,才知道儿子可能有心理问题,建议他去看看。可是,我却不知道怎么跟儿子开口,因为他排斥我谈这些。后来,一次聊天时,他又被我激惹了,让我走,离开他,再待在一起,他真的会疯掉。”
“我怕他再次做傻事,就答应了他离开。
“他独自在外地继续工作,因他高大帅气,待人善良彬彬有礼,其间工作单位有个女孩子主动与他交往井谈恋爱,他告诉了我却不让我和女孩有联系。他也不跟我沟通,有时一个多月都没有一个电话或微信。他关闭了我们所关注他的一切信息,包括微信朋友圈,包括微信计步器。亲朋好友全部拉黑,甚至父母的电话都很少接”。
涵香视角解读
从妈妈的讲述里,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的遭遇:一种被爸爸妈妈无视的感觉。
自己还没出生时,家里就硝烟弥漫,似乎,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出生后,爸爸妈妈并没有因为他的到来有所收敛,反而战斗升级,冷战,分居,家里丝毫感觉不到温暖和爱,他的内心世界,更是无人问津。
考上大学,远离爸爸妈妈,对于他来说,可能是解脱了。他未曾想到,爸爸妈妈连离婚这么大的事都瞒着他,他,似乎就不是这个家的人,一切,当他不存在。
在这个世界上,最爱自己的应该是爸爸妈妈,可是,如今,最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欺骗了自己,还有谁可以相信?
我被抛弃了,因为我不好,我不配,因此,形成了回避依恋型人格:内心深处明明渴望拥有一段亲密关系,渴望一份爱和温暖,也会努力去追求,可当关系真正确定,他又会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因为害怕不能承担失去的痛,自己干脆先离开,她跟大学女友的分手,就是如此。明明非常爱她,却自己先提出了分手。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不接纳自己,无法正视自己有病的事实。尽管非常努力地工作,结果却尽如人意,因为能量低时,做什么事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能接纳爸爸妈妈,也无法接纳别人,很难融入正常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工作里。跟领导的关系来源于同爸爸的链接,跟女友的关系来自跟妈妈的链接。
正如蒋亚新老师说的,“你想尽一切办法,熊孩子还是那个熊孩子,那个曾经无比美好的孩子,似乎已经变身为一个恶魔,这辈子就是来跟你斗智斗勇,耗损你榨干你拖住你,让你永世不得安宁;你殚精竭虑却不得不祈祷:只要状况不恶化,我就要阿弥陀佛了”!
“所以,亲子关系的问题,归根结底,反映的都是家庭问题和夫妻关系问题。当你为糟糕的亲子关系焦头烂额的时候,夫妻关系总是先于亲子关系出现糟糕的状态,这一直都是真相”。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会触发父母那里诸多问题按钮,也就指明了父母需要成长圆满的地方,这就是亲子关系对于父母的重要价值和贡献之一。
因此,当父母调整好了,对自己的情绪和功课负责,亲子关系自然会好,孩子反而就只剩下单纯的学习问题——这就是在根子上帮助孩子解决所谓的问题。
从妈妈的讲述里,我们看到孩子确实有些心理问题:易激惹,情绪难自控,挂科太多不能正常学习,无法融入社会关系,不能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应该去医院确诊才好。
后记:
我建议孩子的妈妈先提升自己能量,因为她已经出现焦虑情绪,一年没有正常上班了。不要自责,自责会拉低能量。无知最害人,因为无知,我们才无明,才会缺乏智慧的爱。
当我们通过学习成长,我们的能量得以提升,我们的眼界就会不一样; 当我们眼界开阔,我们看人看事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样。到那时,你的改变,孩子会感觉得到,前夫会感觉得到。
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儿子,就有救了,或者,家庭也有救了。
破镜重圆,或者,正是孩子抑郁的真正使命呢?
读完这个孩子的故事,我们能否对那个杀死妈妈的儿子多了一分同情,一分理解,少一分指责,少一分谩骂?
哪个孩子天生会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