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会翻开《秋园》这本书是因为在书友群里看到有人评价这本书为女版的《活着》,所以我满怀期待的打开了。实话实说,刚开始看我有点儿小小的失落。但是越往后面读越觉得意犹未尽,甚至几度泪流满面。
《秋园》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家在时代大浪中载沉载浮、挣扎求生的过程。而这个家是靠一位读过书、裹过脚的母亲秋园撑持起来的。
《秋园》的作者杨本芬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奶奶,是书中之骅的原型。她是在家中的厨房里、在繁忙家务之余,一笔一笔写下了自己母亲——秋园的一生。杨本芬说:“我一遍一遍地重写这个故事,稿纸积累了厚厚一摞。出于好奇心,我称过它们的重量——足足八公斤。书写的过程,温暖了我心底深处的悲凉。”。正因为如此普通真实的故事,才能把上世纪人们生活的缩影勾勒出来。
1914年,秋园出生在洛阳一户行医人家。17岁的秋园嫁给了驻扎当地的一位国民党文职官员仁受,仁受因惦记着瞎眼的老父亲,中途脱离部队回到湖南乡下。因为有文化又是部队下来的,所以仁受在民国时期做过乡长,但是他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不欺压百姓,他还经常救济穷人。秋园和仁受赤诚善良,即使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慷慨地帮助比自己更穷的人。里面一个故事是在秋园和孩子都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时候,小偷来他们家偷盗,被撞了个正着,仁受不断不抓小偷,还把小偷的袋子给装满了粮食。在那个年代里面他们并没有堕落,而是守住了人之为人所应有的尊严和体面。
在湘阴,秋园生下五个孩子,活下三个,女儿之骅排行老二。秋园的一生经历过动荡年代,也受丈夫旧职员的影响,旁人避之,恶人欺之,贫穷、饥饿、歧视侵蚀着这个家庭,一家人常常没饭吃、没柴烧、没衣穿,过着艰难困苦的日子。
秋园的丈夫去世后,秋园带着两个幼子流落湖北,艰难求生。16岁时,之骅逃离了乡村,到一个偏远小城求学、扎根。秋园和之骅母女被命运抛掷底层,两代女性为活下去付出了最大艰辛。
而本书还有一处让人看的是十分的动容。由于家境贫寒,秋园要去教书补贴家用,家中缺乏人手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之骅在十二岁的时候,都还没有进过学堂门,她知道家里离不开她,但之骅读书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一次,她向家里提出了读书的想法,父亲仁受听到后,竟突然从灶屋里出来,手上拎着一把菜刀,扑通一声跪在之骅面前,把菜刀往脖子上一搁,说:“明年再不送你读书,你就用这把菜刀把爸爸杀了!”,
读完这本书后,你会看到,在那样艰难的时代,人还能保有尊严与良善;你会看到女性的坚韧、对命运的承受力,以及身上散发出的耀眼光彩。
读书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而父母决定了一个人的下限。尤其是母亲这个角色,对孩子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家正是靠两个读过书的两代女人支撑起来。女人的强大,是逼出来的,否则你永远不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潜力。除了坚持,就是坚强!
读完本书我也对自我做了一个反思,不管仁受这样的人是做我的丈夫还是父亲,我觉得我都可能会恨他,对于外人他确实是善良的,但是在这样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无论他作为一个丈夫还是一个父亲,我觉得他都是软弱而不负责任的。当然我知道有这样的认知,只能说格局不够,我还得继续修炼。所以感慨完了继续看书,提升自己的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