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我看这本《秋园》的不是因为故事有多精彩, 而是因为这本书作者杨本芬,是一个名不经传、年过八旬,甚至没有读过几年书的老奶奶。
一个没太多文化的老奶奶,六十多岁才开始写作, 写出一本故事小说出版,本已经很令人吃惊。而《秋园》写出一经出版,豆瓣评分就高达9.0,不到一年,加印六次,并一举获得了2020年中国文学小说类的第二名。这不得不说,出来小说界的传奇。
作者杨本芬,用极其朴实的文笔,真挚、自然地记录了自己母亲如浮木般挣扎的一生。
01
本书的主人公,也就是本书作者的母亲秋园,她生逢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少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可以说,被岁月摧残到体无完肤。
但即便是受尽磨难和屈辱,秋园依然保持着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保持着用那份勇敢、坚韧、善良,真诚的秉性。
秋园的父亲梁先生很能干,40来岁,医术在当地口碑甚好,药店的墙壁上挂满了“华佗在世”“妙手回春”之类的牌匾。
在秋园的眼里,父亲人很开明,也没什么重男轻女的观念,所以从小秋园就有幸,被送去私塾读书。
尽管读的都是《三字经》类型的文字,但一颗向往知识的种子,从此就埋在了秋园的心里。
没过几年,秋园的大哥、二哥都相继成亲了,家里突然多了两个嫂子,本应喜气洋洋,其乐融融,可谁也没想到,一场厄运正悄悄地向秋园一家袭来。
那是秋园12岁的一天,梁先生从药店里拿回两张游园会的票,送给新进门的儿媳妇们。
于是大嫂和二嫂在游园会的当天,浓妆艳抹地装扮了一番,喜气洋洋地出了门。
秋园直勾勾地看着两个装扮得无比美艳的嫂子,眼神里充满着羡慕和嫉妒。
可羡慕嫉妒的这股劲还没过,秋园就听见从药店里传来噩耗:游园会的船,沉了。
在为两个儿媳妇办完丧事后,秋园的父亲也倒下了。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让梁先生不禁地染上了风寒。
说是身体病了,其实梁先生更多的是心病,充满着懊悔和自责的他一病不起,不过短短半月,就撒手人寰了。
这一年,秋园12岁。父亲的离去,也预示着秋园童年时代的结束。
从此,那个无忧无虑的秋园不见了,迎接她的,将是更加坎坷多舛的命运。
02
待秋园长到18岁,她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天生丽质,窈窕的她,有一天被一个姓杨、名仁受的国民党参谋一眼看中,没过几天,就有媒婆上门来提亲。
聪慧的秋园明白,自己要出嫁了。大哭了一晚上的秋园,慎重地提出了自己的结婚要求:结婚可以,但要先送自己去读书。
从小就渴望读书的秋园,居然把这当成自己出嫁的唯一交换条件。
好在那个军官也是爱书之人,于是痛快地答应了秋园的要求。
两人的婚礼如期举行,在当时可谓是风风光光、轰轰烈烈。
婚后,杨仁受因为工作变动,于是秋园第一次离开了家,从河南洛阳搬到了南京。
新婚燕尔的夫妻租了一间房,秋园白天去上学,仁受上班,晚上回来仁受教秋园读书、念诗。
日子过得平淡且充实,不久,两人就有了第一个孩子:子恒。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1937年,日本攻陷南京,几个月后,就爆发了南京大屠杀的惨案。
秋园一家再次颠沛流离,准备去重庆避难。可仁受临走前,想到把自己拉扯大的瞎眼父亲,还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呆在老家湖南湘阴。
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带着妻儿,回到了湖南老家,以照顾双目失明的父亲。
因为仁受没有回重庆复职,不久,他在部队的职位也取消了。
这样子,秋园一家没有了生活来源,好在有乡亲举荐,让仁受当上了乡长。
当上乡长后的仁受,依旧秉持着廉洁奉公的原则,从不以权谋私。不仅如此,为了救济穷人,仁受还经常自掏腰包,甚至发展到变卖秋园的嫁妆,以贴补当地的乡亲。
我们说,善良,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品质。
由于看不惯官家欺压百姓、鱼肉乡亲,仁受虽然先后当了乡长、当地田粮局的局长,但终究都做不了长久。
03
转眼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开始。
秋园一家一贫如洗,被划为贫农,分到了田,分到了房子,还分到了牛和农具。
仁受百感交集,他激动地说,自己一辈子就想当个农民,守着一亩三分地,吃喝自给自足。
虽然仁受干不了农活,但一家子有田耕、有菜种,日子还算安稳。
可老天偏不让秋园过安生日子,很快的,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让本就揭不开锅的秋园一家雪上加霜。
原来,仁受过去在国民政府工作的经历被挖了出来,秋园一家从贫民被划到了旧官吏之中去。
家很快就被抄了,仁受还被关押了起来。在被关押的第七天上午,仁受的问题被调查清楚了,于是他平安无事地回来了。
秋园看着沧桑憔悴的仁受,想起他从前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模样,不禁暗自流泪。
尽管秋园想尽办法,熬了鸡汤给仁受补气,但仍然无济于事,终于仁受还是在一个太阳初升的清晨,与秋园和孩子们永别了。
04
就这样,秋园在46岁时,送走了与她朝夕相处的丈夫,送走了陪伴自己半生的枕边人。
生活也许待她过于严酷,但即便是这样,面对苦难,她从未放弃,也从未寻死觅活,而是一直坚韧地,用她那瘦弱的肩膀,为这个家、为孩子们撑起了一方晴空。
离开了仁受,秋园一家人的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
此时,大儿子子恒在外教书,二女儿之骅也要出去读书。另外,赔三、小儿子田四也差不多到了读书的年纪,面对一家子的重担,秋园有点力不从心。
最后,秋园还是做了一个决定,她让二女儿之骅安心出去念书,自己带着赔三和田四回老家洛阳。
送走了之骅,秋园他们就马不停蹄地向洛阳赶,不久后,他们便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大哥秋成。
十天后,秋园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可她心里发愁,自己现在竟然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俗话说,“绝境逢生”。好在经过武汉转车时,秋园碰到了一个老乡,老乡劝秋园跟她走,秋园同意了,于是跟着老乡,没回湘阴,而是去了湖北汉川,并暂住在这个老乡家里。
可安宁的日子没过多久,就碰到了外来人口普查,眼看着自己要被清理回去,老乡便给秋园支招,让她找个本地人嫁了算了。
05
秋园一听,心都要炸了,那个年代,改嫁是件很丢人的事。但她必须活下来,为了孩子们,一番挣扎后,秋园最终说服了自己。
在媒人的撮合下,秋园和村支书走到了一起,好在村支书是个好人,对自己好,对孩子们也很好。
秋园渐渐地喜欢上了这里,她感觉自己的人生似乎开始峰回路转。
可现实总是那么扎心,它仿佛一把利剑,戳穿着生活的真相。
初中毕业那天,小儿子田四兴高采烈的去学校拿毕业证书,这本来是件喜事,可没想到喜事变丧事,田四因为高兴,跑去了附近的河里玩水,可这一玩,就没有上来。
秋云知道后,宛如晴天霹雳,她发了疯似的跑到河边,可迎接她的,是田四冰冷的身体,伤心欲绝的秋园当场就晕了过去。
父亲、丈夫、儿子,秋园丧事办了一场又一场,亲人送走了一个又一个。
寻常人难以想象,命运多舛的她,历经了怎样的痛苦?
后来,她现任的丈夫也因病去世,再次送走丈夫后,秋园让大儿子子恒过来,把自己接回了湖南。
06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赔三重拾笔墨,一举考取了湖南师范学院。二女儿之骅,后来也结了婚,她养育的三个孩子,也都考上了大学。
大儿子子恒,在56岁那年决定退休,专心陪伴在母亲秋园身边。
秋园89岁那年,不慎摔了一跤,骨头碎了,也就是那一年,秋园走了。
二女儿之骅在整理秋园遗物时,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
一九六〇年,从湖南到湖北;一九八〇年,从湖北回湖南
清晰而简短的四行字、四个年代、六个地方、四次迁徙,构成了秋园辛酸凄苦且颠沛流离的一生。
贫穷、饥饿、无望、漂泊,每天都在侵蚀着秋园一家,让秋园在希望与绝望、欢笑与悲伤、信赖与孤独中活着,并且坚韧地活了下来。
我经常想,是什么原因,让本书的作者,秋园的二女儿之骅在人生暮年选择了写作?
又是怎样的经历,让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写出这样真挚感人,却又震撼人心的作品。
太多太多的人,在秋园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给一切卑微如草芥的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光亮,也让人们知道自己是谁,可以成为谁。
写在最后
看完这本《秋园》,既佩服作者杨本芬艰苦创作, 又为她的母亲秋园虽然命运多舛,但依然坚定执着,然热爱生活的一生感慨万千。
同时也觉得只要肯吃苦,只要有故事,你也能写出小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