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张艾嘉的电影,像在阅览她的人生。
《心动》里藏着30岁的她,《20 30 40》里藏着40岁的她,《相爱相亲》里则藏着50岁的她。
1
张艾嘉很擅长从女性视角出发,剖析不同时代下的女性对情感的认知和态度。她早年的电影拍得绵长琐碎,有一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唯美和文艺感。越往后走,越显得平实和生活化。我最喜欢的恰是她的这种自然不造作,永远用当下的年龄演当下的自己。
《20 30 40》可以看作是一则爱情小品,但同时也是一部把野心刻在标题上的电影。张艾嘉试图搞清楚的是,分别处在20岁、30岁和40岁的不同年龄段的女人,她们对感情、生活和自我的探究到底有怎样的不同?
2
20岁的小洁(李心洁饰),好像还没有被爱情闪到腰。她只身来到异国他乡,带着录音出唱片的理想,生活里所有的光亮都来自与她朝夕相处的闺蜜,闺蜜的笑与泪就是她的天。
在年少时,友情可以比爱情更百转千回。这种同性之间暧昧又流连的感情不是爱情,又胜似爱情。她们在其间倾注心力,照见彼此。这或许是年轻女孩才可以做到的事,因为只有女孩才乐于分享彼此的秘密,而一个年轻的生命只有在遇到爱情之前,才能对另一个同样年轻的同性怀有如此单纯而坚定的情感投射。
在20岁的世界里,贫穷不过是理想的点缀,地震可以是快乐的源泉。20岁可以为了友谊的裂缝轻易心碎,也可以在在别离时陡生吻别的勇气。爱情对她们来说,只是一场轻松的游戏,甚至不过是一场友谊的配角。
3
30岁的想想(刘若英饰)是一名空姐,他同时在一个已婚男人和一个大男孩之间周旋,急切地寻求一个“对的男人”。可成熟男人已有家室,青涩的男孩又不够稳重。
想想和年轻男孩之间的柔情,只有在暴力和嘶吼之后才能到来。她需要嗓门的提振,需要身体的推搡,仿佛只有从这种互相伤害的权利中才能找到被爱的证明。
她形容自己是年久失修的钢琴,音质和成色都不错,但需要一次修缮。言语之间满是自怜和自哀。她在感冒时恶狠狠地发誓自己要嫁给第一个来按门铃的人,结果一觉睡到天亮,令她怀疑是不是门铃坏掉。此番种种,令人感到好气又好笑。
有意思的是,导演对想想这个角色所流露出的态度是矛盾的,当中既有怜爱,又有一丝讥诮。
张艾嘉对30岁女人的感情世界的描绘, 让我想起另一位韩国导演洪尚秀。
他对于两性关系的浪漫想象同样充满了一种尖刻的怀疑。在他的镜头下,再深沉的知识分子骨子里也不过是饮食男女。男人所捕捉的永远是不确定的感情,一旦他们捕获了具象的女性,反而会感到理想幻灭,意兴阑珊。女人们则是活在自我的感受和欲望之中,甚至很大程度上依靠感性活着。
这与《20 30 40》很相似,影片中出现了不止一位脚踏两只船的男性形象。当他们在感情中受伤,便会短暂地转向另一个女人寻求慰藉和安全感。而30岁的想想也不止一次在爱的匮乏中感到愤怒和厌烦,却又无法抽身。从某种程度上说,她的自怜是种自恋,她的自哀更像一种抒情。她厌恶它,却又要将它抱紧。
30岁的世界,是一场地震就能加深的单身恐惧,是一场感冒就能引发的生之空虚。感情亟待寄托,只是为了填补精神的匮乏。
4
40岁的Lily(张艾嘉饰)是一名花店老板,在一次送花时意外发现自己的老公原来早有外遇。她愤然离婚,想要重新开始。可她发现,对一个中年女人而言,重新开始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Lily这个角色被张艾嘉演活了,她的天然去雕饰之美,自有一种妥帖与温润。
我喜欢有关她的种种小细节,比如在停车场气急败坏地找车,等开了车门却忘了自己要找什么,她气得掉泪,然后在猛然抬头看后视镜的瞬间,看到自己头顶的墨镜,哦,原来刚刚是要找墨镜!
再比如她给养老院的阿婆剪指甲,说自己以前一直给女儿剪指甲,直到女儿12岁的时候学会自己剪指甲了,之后好像很多事都渐渐不再需要她。年岁至此,老人走了,儿女大了,男人也会离开。说来不过是自然法则,一切删繁就简,如黄叶飘落。
她也曾在离婚之后佯装满血复活,去搭讪年轻的网球教练,可惜心智不服老,但体力跟不上。她也曾寄希望于久别重逢的中学同学,眼里的笑意有孩童的天真,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在一场地震来临时,她强迫自己镇静,并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重复着同一句话:你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你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直到地震过去,一切恢复平静。
那场贯穿全片的地震终于在此时显示了它全部的意义。地震发生时,20岁的女孩抱头相拥,30岁的女人惊慌失措。只有40岁的Lily强迫自己镇静,然后熬过去。
40岁的世界,是突如其来的健忘症,是删繁就简的后半生,是一腔不甘心终归寂灭。是被别人抛弃但不抛弃自己,是强迫自己独自撑过难关,然后重组、新生。
5
虽然有简化人生的嫌疑,但至此,这部电影拍出了时间的性感。
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