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突出的特长和技能,如果我们去谈论写作,其实,并不是在谈写作本身,而是在谈成长。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1000个人心中有1001个哈姆雷特。
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非常适合想学习写作的朋友的心境。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目标不一样,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所以写作对于我们每个人也是因人而异的。
但是,我们害怕迈出第一步啊!万一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办?万一写得像流水账,怎么办?根本的原因是害怕“拿不出手”。
拿我昨天写的《新手写作面临的问题,不是怕自己不会写,而是不知道怎么持续地写》为例,当时我完全不知道写什么,恰巧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个做房产中介的朋友发的广告文案,“别让繁忙的工作埋没孩子的童年”。
这句话一下子刺痛了我,而我每天早上六点二十左右起床去上班,晚上八点左右才回到家吃饭,有时还得做饭,人生犹如一只旋转的陀螺,不敢停下来,平常连感冒头痛脑发热都害怕。
所以,我就想着写点儿什么,当作宣泄一下情绪,我以为估计能写出来200~300字,结果写了1600多字,我自己都惊讶了。
昨天动手开始写的时候,我并没想着敢发出去,觉得两三百字怎么拿得出手呢?
好在写下一句话之后,脑袋里就得去想第二句话,甚至想着是不是还有什么话想说的呢?就这样,零零碎碎地写起来了。
当然,最终发出来的版本也不是一步到位的。
首先,我就是纯粹地想着写心里的情绪,写到哪儿算哪儿,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只要围绕心里当时的那个触点,写什么都行。
其次,初稿写到最后的时候,我发现,哇,原来自己是这么想的,居然看到那句话会有这么大的感触。然后,我会把写完的内容默读两遍,在默读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清晰、理清自己的思路,就会做一定的修改。
最后,尝试着看看哪里的段落需不需要调整,整体是该分为两部分呢?还是三部分?
完成了上面这3个步骤,至少在自我表达的层面,也就画上了句号。至于是保存起来只能自己看,还是在某个平台上发出去,就不是最重要的事了,但是我建议在写好之后尽可能发出去。
千万不要害怕写得不好,就不敢发了,更不要担心被别人给差评。
前面,我说完了我是怎么写的。现在,我想说一下,在准备发出去的时候,我是怎么想的?
需要明确的是,我这样一个不会写的新手写的内容,发出去肯定是谈不上挣钱的。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就可以打消和别人比较的负面心理,完全不用顾虑自己没有别人写得好。
所以,我就有了想发出去的想法,反正对自己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那么接下来又有问题了,万一被别人看到,被人吐槽怎么办呢?我的想法是,我敢发就不怕别人看,如果别人看了真的吐槽了,心情受影响的人又不是我,看的人都不怕,写的人更不需要怕。
不管写得好或者不好,只有发出去了之后,我们才知道写得什么样。
让我非常意外的是,不仅没有网友吐槽,而且评论都是非常积极的互动。
网友@燕子bmm评论说:“别让空洞的思想影响了本该有的成长。”我想如果昨天我能有这个想法时,一定会把这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网友@人生如茶-知足常乐评论说:“我也不会,但是在努力中,多看书多学习。”这不正是我们该有的状态吗?我不会又怎么样?没有谁是天生就会一项技能的,不会可以去学呀!
网友@海阔天空、@龍粉世家、@孤独寂寞冷都说不会写、怕拿不出手……
我想,那些写得好的人,也一定经历过我们这样的起步阶段,所以,如果是被这样的人看到了,他/她们根本不会笑话我们,因为我们是他/她们的曾经,有过去才有现在,才能走向未来,谁会笑话曾经的自己呢?如果是那些写都没写的人看见了,或许还会羡慕你呢,因为同样都是不会写,而你有敢写的勇气。
所以,我建议刻意地去尝试写,当你写出来后,至少有3个好处:
1、为情绪找到出口,提升思考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没人懂自己。想找个人聊聊天,发现身边没有合适的人选,手机里几百上千的人,大多都是孤独的个体。如果我愿意去写,就可以不用以“忍”的方式消化情绪了。
2、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让成长有迹可循。
每一天,我们脑海里的想法都是千奇百怪的,不管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或者是做了的、没做的,也许自己都是稀里糊涂的。那么是不是可能通过记录的方式,把那么产生关键影响的人、事、物给记录下来呢,当哪天再次碰到类似的,我们就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了。
3、拓展自己的思维圈,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
还是以我昨天写的《新手写作面临的问题,不是怕自己不会写,而是不知道怎么持续地写》为例,如果我不发出去,就不可能有和他人交流的机会,有任何想法也只能憋在心里。但是,当我发出去的时候,我就主动敞开了沟通的大门。
互联网时代,其实我们并不孤独,但是需要开放心态去交流,日常生活圈的限制只不过是一道虚拟的枷锁。
假想都是问题,行动才有答案。我们写出了第一篇,也许就会有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你说呢?
不是因为优秀才去写,而是因为去写才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