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与是非

午饭后,和同事散步消食,说说俄乌交战局势,谈谈两岸互融情况,大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真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意见相左时,傍引博证,争个是非曲直,直辨到脸红耳赤。未了,哈哈一笑,谁也说服不了谁,分不出输贏,谁也不接受谁的观点。想想牵涉到站位与是非。我们好像在探讨前人从未涉足过的一个哲学问题。
孔子为什么不能回答两小儿辨日的问题,两小儿以个人感受,一个是以日大日小,一个是天冷天热判断早晨和中午太阳离人们远近标准的。孔子终不知孰是孰非。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问他长安与太阳那个远,明帝回答:“太阳远。未曾闻有人从太阳边来,以此知之“。第二天元帝当着大臣问同一个问题,明帝却说西安远,“抬头就能看到太阳,却看不见西安”,明帝两个答案谁能说哪个是错误,论证需要援引利于阐明观点的例证。
世上本无对错,拥护的人多了可以说是正确。但也不尽然,毛主席说,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远看成山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也极富有哲理,对庐山所有观感皆出自观察者的角度,所以,对任何一件事的态度首先看一个人的立场,看一个人的出发点。对一件事的判定要由其个人是非标准得出的结论,非理性的爱屋及乌完全由个人喜恶所左右,大多很难被其他人接受。
个人立场与是非标准有很大关系,什么样的立场就有什么样的是非标准,但,是非标准有公众的,也有个人的。一个人依椐个人立场在心目中建立了个人是非标准,往往是感性认识事物,而非理性分析,评价任何事用自己的是非标准得出的结论,固执己见到了一根筋的地步。世上没有永恒的真理,真理向前跨一小步那就变成了谬误了,宏观牛顿三定律,之所以无法解释微观世界物理现象,牛顿三定律研究的是宏观物体运动规律,而不是微观世界。
公众的是非标准一般建立在公众立场道德层面,对待一件事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基本一致的观感和感受,公众的是非标准是维护公众立场的武器,能站在大众立场做符合公众是非标准的人就是不损害公众和他人的利益;既便是做了有益于公众的事情,但不符合某个人的观感,不符某个人的是非标准,若与其观感违背程度较高,那他将反对越强烈,甚至歇斯底里地步。一个人评判标准与个人教育程度、修养,价值观有密切关系。有的人以大局为重,有的人以已为中心;有的人可以牺牲自我,有的人睚眦必报。
立场决定是非标准,而且是随着立场而改变,究其根源在于一个"利“字,为了自身利益,立场也可以变的。典型的例子,公说公有利,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等等。既便国与国与国之间发生矛盾也是如此,就这次俄乌冲突,俄说乌加入北约危害到自身安全,你不能加入约,否则用武力阻止你加入;乌说我喜欢跟北约玩,想干啥干啥,是个人的事情,你干涉不着;瑞说如俄你这样大人欺负小孩,说打就打,我跟你做邻居担心受欺负,我也要加入北约;美想发战争财,拱火,乌挨揍鼻青脸肿,不断吆喝着打吧打吧,我给你提供支援,看热闹的不嫌事大;是不是朋友,遇事见分晓,美回过头一看印想给我来事,我说干啥得支持,快去制裁俄,不听话,这件事过后,看我咋收拾你;伊说老美个龟孙制裁我,一直欺负我,凭啥听你的制裁俄,理你个龟孙。国家之间如此,何况人呢,都是为一个利字。
探讨立场与是非关系,在处理敌我矛盾时,敌人拥护的,我们坚决反对;敌人反对的,我们坚决拥护。可在我们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既使发生点矛盾,也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因而,在处理问题时,也要多考虑别人感受,不要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解决矛盾,多商量着来,相互谦让,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不必闹翻脸结仇,谁说的都没错。遇到事情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尽量要向着符合大众的观感去努力。以免发生争执。
世上没有对错,只有立场不同。不管遇到什么,想开点,不生气。
话说过来,一个人要有立场,要有是非观念,人云亦云,或自拉自唱,完全随心所欲,没个立场,没个是非观念,以一己之私凌驾众人之上,啥时候都是自己的正确,横竖有理,很容分让大多数人认为言行到了无赖的地步,是做人的悲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