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445天 20191114
说来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村老师竟然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俳句的教学。
《深处的小路》一文中,有“悠闲的岩中渗入蝉鸣”一句,对这句所描述的意象进行理解。从阅读开始,在阅读后5分钟,孩子们相继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这句话所描述的内容,被孩子们引以于国语言的发言中呈现出来。这是自然的状态。
如何将这些意象与思考联系起来呢?中村老师将缠绵作为焦点来提问:“什么样的蝉呢?”这一句提问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就蝉鸣,他们逐步的讨论,并最终基本达成了共识。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们注意到“染”的表达方式,也同时注意了“渗”“浸”,围绕他们再一次展开了讨论。在此过程中,中村老师解释了“渗入”与“嵌入”的区别。
最后,中村老师的提问,使课堂走向了高潮:“最后一个问题可以吗?芭蕉先生到了那里,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样的提问是联系前文和之前孩子们对文本理解的自然基础上,经过孩子们的理解,交流,最终,以小丽的补充作为了结尾:“我跟沙织的想法接近,什么都不去想,很轻松的感觉,无法言说的一种幸福。”想一想,真的不可思议。
这节课的三个阶段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自然、连接、挑战。
在自然的状态下,中村老师凭借自己自身的语文功力和对文本的深厚理解,在自然的状态下,借助于孩子们的发言,及时调整了学习的重点,可能与教案所设计的不一样。但正是这种自然的状态,让孩子们关注于所感兴趣的话题,紧紧围绕课文的一句话展开了交流、倾听、讨论。老师所做的,除了引领孩子读和说之外,更重要的是倾听于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将孩子们所说的内容关键字“闲”、“静”写在黑板上。这个细节不容忽视,它既是老师倾听学生发言的结果,更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对学生的一种巧妙的引领。老师对学生发言的认真倾听,除了倾听内容和学生状态之外,还会有所选择,这便是老师的“穿针引线”。
在连接这个阶段,根据孩子们的发言,老师适时提出问题,把“蝉鸣”作为焦点。真正体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使课堂的发言与思考相对的集中。对于学生们的发言,老师能做的是耐心、耐心、耐心的倾听。示范、尊重、细致,是老师上课时所具备的特点。但老师在课堂上要不要讲呢?必须要讲。只不过在关节处,比如渗入和嵌入的区别。这是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这个知识点是在课堂上生成的,但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难点。结合孩子们的发言,老师再予以简要而精准的分析,会让孩子们在这个地方豁然开朗。等待的过程是要有足够的耐心,而此次的相助确实需要细致的思考,并果断决策。这些都是老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锤炼才可能形成。
在挑战环节,中村老师的问题,让教室的每一个孩子,都随着对课文的理解的深入,而不断的结合自身的体验,表达着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一点他们做得特别出色。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表达是片面的、具体的,但正因为老师的耐心的倾听和细致的回应,把他们这些发言串联在一起。用左藤学的老师所评价的:他的回应将分散的语言一个个小心地连接起来,以此带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支撑着每一位儿童的学习和交流,完全不像有的老师那样过于热心、絮絮叨叨,而是轻轻松松的将清爽的感觉与思考编织在一起,可以称得上完美。
看这样的课真让人感到舒爽无比,然而,真正回到现实中时,自己要做的不是模仿,而是借助于这种耐心细致的回应来不断的在实践中锤炼自己,即使失败了,也是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