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我的感觉相处非常不融洽。
老师带着我们找根源。
我找到的原因是:我认为感觉的存在会“拖后腿”,所以我不承认自己的感觉/感受。情感与理智互相背离,我只能二选一,我选择理智。
(感觉可能更偏向于身体,感受可能更偏向于情绪)
接着,老师让我们读出来我写下的那句话,并描述自己的体验,并看看自己是否能接受它。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我没有体验,现在回头来看,确实是如此。
我开始分析:
我既往的这个认知,让我吃了一些亏,但是也让我受益,比如让我能更高效,时间价值更高,以至于既往的学业、工作可能都是靠这样的“高效率”获得的。
老师打断我,这不是感受和体验。
在静静地听了小伙伴的体验之后,我满满找到一点点我自己的感受:
有一点点委屈,更多的是懊恼,其中还有一点点的小确幸。
委屈是因为对自己“太狠了”,明明有那么多感受,生生憋着,还不停的打压自己,负面情绪起来的时候告诉自己这是无能,正面情绪来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得意忘形。想着想着,眼泪快要出来了。
最多的情绪是懊恼:这个情绪感受最强,身体也跟着有更多的反应,眼睛痛、胸闷,内脏仿佛被掏空,脊背僵硬,手发麻……
(太神奇了,内脏仿佛被掏空,这种描述真的在别人的文章中读到过,自己体验之后才知道原来是这样的)
还有一点点小确幸,感觉自己总算是走到这一步了,一扇门打开以后很难再关上了,我的感觉一定会越来越敏锐的,一定不会再忽视自己的。这种小确幸有一种底层的源源不断的且坚定的能量,将我与“深渊”隔离。
可以说这种小确幸的背景音在拯救我。
这时候老师继续打断,这不是对那句话的体验。
于是老师带我做了一次“无意义”的体验。
我立刻意识到,之前的体验是针对我的“情绪”的体验,并非是针对“那句话”的体验。那句话勾起了我的情绪,我的体验是对情绪的种种体验,然后反应在身体上,然后我捕捉到了它们。
我的情绪又从何而来呢?
来源应该有两种,一是我分析我的那句话,二是我感受我的那句话。
我显然是第一种为主。
但是我并不觉得无用,因为既往的我,会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而现在,我的分析能带出我的情绪,我还能让情绪停留一会儿,体验一番,那这也算是一种进步了。
也许老师的目的是让我们跳过分析,直接体验,可惜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而且,我也没有特别着急想要立刻推进,或者立刻获得这种能力。
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我现在就能“接收”这么多。我觉得很满意。
满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我的大腿很温暖。我的坐姿让我觉得很舒服,后背不自觉的挺拔起来,现在那股温暖的气息从大腿、屁股上升到了脊柱、肩膀、手臂。
我停止了敲击键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