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孝顺”的国家。那我们是否思考过,到底何为“孝顺”?
百度百科关于孝顺的定义: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我个人觉得,我们对“孝顺”的曲解,可以从百度百科的定义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句“顺从父母的意志”,我觉得就是曲解。
我们常常以为“孝顺”就是应该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不应该忤逆父母的意见。子女以为这就是“孝顺”,而父母也会因为子女不听自己的话而认为子女“不孝”。
对父母应该言听计从的“孝顺”观念,阉割了多少年轻人的梦想-不敢去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葬送了多少年轻人的婚姻-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结了婚。我们以为这样可以让父母安心,因而委曲求全,多年以后发现,这样的做法,既没有让父母安心,又让自己痛苦了多年。
其实,这是错误的“孝顺”观念导致的。说道“孝”,大家肯定也会想起儒家文化,儒家是非常强调“孝”的。古代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注重“孝”,但不一定要“顺”。
我们来看看孔老夫子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从《论语》里摘录几段。
1.【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答复他:‘不要违背礼制。”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事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2.【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
一般人认为让父母为子女的疾病忧愁是不孝顺的,此处是指当子女各方面都表现良好时,才能使父母“只为”他们的疾病担心,而不必再烦恼其他问题,这样就表现了孝的行为。疾病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所以子女更要多加保重身体。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像孟武伯这些人大多属于纨绔子弟,一天到晚吃喝玩乐,不务正业。所以孔子希望他们让父母只为他们的疾病担忧,其他方面如做人处事都不要出差错。
由此可见,孝顺并不是很难做到,只要针对让父母操心的部分去改进即可。
3.【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是指能够奉父母。但是像狗与马,也都能服事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能养”,包括饮食起居的照顾与事奉。犬马对人的服侍则指可以守卫。拉车等。此处以“犬马”比喻子女,而非以“犬马”比喻父母。“犬马之劳”就是特别指替别人服务,把子女比喻成狗与马就很恰当。子女孝顺父母,狗与马服侍人,如果子女不敬父母,那与狗、马服侍人又有什么差别?
针对父母来说,犬马和子女都能对人提供服侍,不同之处在人有人性和人格,孝顺父母时,让父母吃饱喝足之余,心里还要尊敬父母,这才是与动物不一样的地方。
4.【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办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就可以算是孝子了吗?”
孝出于子女爱父母之心,这种爱心自然表现为和悦的神情与脸色,这一点确实远比为父母做事与请父母吃饭要困难多了。俗话说:“久病无孝子”,如果父母年老加上生病一久,子女的脸色通常都很难看,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所以,孔子认为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这个脸色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从内心发出来的,孝顺就是从内心出发。
我们看孔子的这几段回答,会发现,每次回到都是不一样的。那是因为孔子因材施教,当面对不同的人提问,他的回答是针对这个人的。比如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事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这个回答有其背景。当时鲁国的三家,既孟孙、叔孙、季孙,势力很大,对国君不太礼貌。孔子就暗示了这三家尽管势力很大,最好能够遵守礼制,要分清君臣之礼。只有无违于礼,才能实现孝顺之心意。内在的孝心与外在的礼法配合,才是孝的实践。
这四段话,都是孔子对于孝的回答,会发现针对不同的情况,子女应该做的也是不一样的。其实,对于现代人也是如此,每个人家里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每位子女应该做的也是不一样的。富裕的家庭,父母的物质条件不成问题,子女要更关心其精神需求;贫穷的家庭,首先要保障父母的物质生活,让父母老有所依,同时也要关注父母的精神生活。
我想,我们对于“孝”,有两个比较大的误解,一是觉得应该对父母“言听计从”,不应该违反父母的意志;二是觉得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应该离父母太远。下一篇,我会介绍孔老夫子是如何看待这两个问题的,请持续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