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邻单元的一楼,经常看到一位六十出头的大哥独自出行,久而久之,才知道大哥是本单元7楼住户的父亲。
好像7楼住户有孩子上幼儿园,貌似孩子的奶奶天天在接送。
爷爷奶奶都在这里,为何还要分开居住呢?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孩子的奶奶姓王,相熟的人都称她为王大姐,孩子的爷爷姓刘,自然称呼他为刘大哥了。
王大姐和刘大哥来自于下属的县城,他们都是普通的企业职工,而他们的婚姻就像大多数夫妻一样经人介绍认识、交往一段时间就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私下藏东西
没有过多的了解,自然婚后矛盾不断,而让王大姐不能容忍的第一件事就是刘大哥藏东西吃。
刚结婚那会,房子是公家分配的,家具什么的也是公婆提前买好的,没有债务,夫妻两个商量的结果就是:
王大姐的工资用于生活开销,刘大哥的收入每个月拿出一部分用于自己的零花开销,其余的设置成零存整取,反复循环。
有一个周末,刘大哥带着儿子去奶奶家,王大姐就在家打扫卫生。
在小卧室换床单的时候,王大姐发现床底下的纸箱上有一个黑色塑料袋,好奇心驱使王大姐:“会是什么东西呢?”嘴里嘟囔着手也没有停下来,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包独立包装的鸡爪子。
食品都在冰箱里,最不济也是放在厨房显眼的位置上常温保存,怎么会在床底下呢?
王大姐突然明白怎么回事了:老公刻意藏起来的!
不由得心中一阵悲凉:“这不是防着我吗?自己为这个家计算着过日子,男人一包鸡爪都防着自己,这日子还有办法过下去吗?”
晚上刘大哥带着儿子回来后,王大姐就把黑塑料袋甩在他面前,两只眼睛像刀子一样剜向自己的男人:“这是什么?”声音不大,却能让刘大哥汗颜。
刘大哥喏喏地道:“鸡爪呀,你没打开看吗?”显然底气不足。
“咱们家吃的东西都在冰箱里,为啥鸡爪在床底下?”王大姐再次用眼神剜了老公一眼。
“我怕你吃了,我就吃不上了。”刘大哥的声音犹如蚊子哼哼,全然没有了平时的大嗓门。
“咱们家还没有穷到买不起一个鸡爪吧,要是灾年,恐怕你会背着吃的独自逃命的。”说着这些,王大姐眼里没有眼泪,却是绝望和委屈。
王大姐瞬间有离婚的想法,可是儿子刚刚三岁,不能让儿子过缺爹少娘的日子。
看到老公对儿子的亲密劲,思前想后,王大姐释然了:“毕竟我们还有个儿子,将就着过下去吧!”
不调查胡咧咧
结婚这么多年,刘大哥没有自己买过衣服,不过他也不挑剔,老婆买什么就穿什么,这么多年也是相安无事。
王大姐和刘大哥平时衣柜是分开的,自己的衣服自己管理。当时的家具是四组合柜,一家三口各自都有一个柜子,还方便找衣服。
剩余的一组书柜,分成三部分,王大姐存书多,占了下面带柜门的一大格,中间的一格放儿子的绘本,最上面的一格刘大哥放一些技术方面的书籍。
王大姐看不懂老公的专业书籍,刘大哥不屑于老婆的小说和杂志,平时倒也相安无事。
不过刘大哥有个习惯,那就是自己的东西一旦找不到,就会大声嚷嚷:“你又把我的东西弄到哪里去了?”
有时候王大姐很无语,一再解释:“我没有动你的东西。”
“出了怪了,家里就这么几个人,儿子小够不上,能会有谁?”大声叨叨是刘大哥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
王大姐懒得吵吵,索性沉默,独自做自己的事情。
有一次,刘大哥的朋友给他送几包外地烟,他舍不得抽就放起来了。
过一段想抽的时候,刘大哥怎么着也找不到了,就问王大姐:“你见我那几包烟没有?”
“烟不是平时放在茶几上吗?”王大姐忙着手里的活,漫不经心回了一句。
“是上次老徐送给我的几包外地烟!”刘大哥强调道。
“什么烟,我都没有见过!”王大姐停下手里的活连忙解释。
“还不是你送人了,你不是喜欢把东西送人吗?”刘大哥不依不饶。
这个时候王大姐再也忍不住了,放下手里的活,立马翻箱倒柜地找:“我要是找出来怎么办?”
“找出来再说!”刘大哥嘴上硬着呢!
娃高大姐把老公平时习惯性放烟的地方找了一遍,一无所获。
刘大哥看老婆找不到烟,就来劲了:“别装了,送人就送人了。”
此时的王大姐懒得理他,怔了一下,好像发现了什么似的,立马跑到冰箱前,随手打开冰箱,在冷藏室的抽屉里取出一个纸袋子,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朝着老公大喊:“睁开你的狗眼看看,这是什么?”
刘大哥怎么会不记得这个纸袋呢?担心烟受潮,特意包起来放在冰箱冷藏室抽屉里的。
王大姐气势汹汹地走到老公面前,把纸袋子甩到他的头上:“我找到了,你说怎么办?把你的猪脸……”气急的王大姐竟然爆粗口了。
刘大哥自知理亏,任由老婆嗦螺,不回应,也不道歉,只是“嘿嘿”笑笑。
私自做主不商量
王大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和女朋友一起留在省城发展,两个人的恋情也得到了双方家长的认可。
工作两年后,两个年轻人的婚事也提上了日程,对此,双方父母坐在一起商量结婚的事情,婚房被提到了桌面上。
准儿媳妇家也是独生女儿,表示出他们的想法:“家里亲戚多,彩礼得走个过程,我们再添上一部分给孩子们买一辆代步车;婚房首付我们也出一部分,两家共同首付,孩子们的房子买的尽可能大一点,以后有孩子,帮他们带孩子住起来也方便。”
亲家这么明事理,王大姐和老公开心不已:“谢谢,谢谢……”客气话一大堆。
双方家长见面愉快又温馨,双方都给孩子们报出了首付的金额,让他们赶快看房子。
买房子毕竟不像菜市场买菜买肉随便挑一下就好,户型、地段、物业、交通,尤其是学区都在考虑的范围。
就在两个年轻人到处看房子的时候,刘大哥这边有了情况。
一个朋友找到刘大哥,语气诚恳地请求:“女儿家的生意资金链出现问题,想从你这里周转一部分资金,三个月就还你。”
刘大哥心想:“儿子买房子哪有那么快,要不就给朋友先周转一下。”
“需要多少?”刘大哥随口问道。
“30万!”朋友也没有客气,直接报数。
“那好吧,不过丑话说在前面,3个月一定要还回来,这是儿子买房子的首付钱。”刘大哥让朋友出了借条,就把钱借给了朋友,当时的想法就是,“周转3个月而已,不用给老婆讲,反正不耽误儿子买房子。”
事情也就是那么巧,刘大哥把钱借出去的第二个月,儿子和对象看中了一套小三居,首付100元,这是双方父母承诺的额度。
可是该交首付的时候,王大姐才明白:老公把30万借给朋友周转了。
还能说什么,要钱呗!
让王大姐更没有想到的是,那个朋友100个不情愿:“不是说好给我们挪用3个月吗?提前要钱我们也没有办法。”
吵闹都解决不了问题,王大姐只得耐心解释:“这是我们给儿子准备的首付,急着用呢。”
朋友极不情愿地还了10万元!
3个月的期限到了,王大姐和刘大哥一起再次找朋友要钱的时候,朋友很无奈的口气:“资金还没有周转过来,只能再等一等了。”
钱不到位,本来看好的小三居只能买成大两居了,对此,儿子的对象和他闹了一阵子,还是王大姐承诺:“剩余的20万要回来也给你们,条件好了咱们再换大房子。”儿子对象的态度才有所好转。
房子买下了,两个年轻人用自己的积蓄装修好,婚礼顺利举行后,那20万也没有要回来,不但儿媳对刘大哥有意见,儿子也有点生气。
爱管闲事惹人烦
王大姐的我儿子儿媳结婚的第三年,终于有了孙子,那个时候王大姐已经退休了三年,企业女性50岁退休,而亲家母还在工作状态,带孙子的任务非王大姐莫属了。
第一年,孙子还在吃奶,除非儿子儿媳小长假带着宝宝回娘家,王大姐才有机会回到自己家几天,给老公收拾房间,洗洗被褥之类的。其余的周末一般都是刘大哥来省城,看望老婆和儿子一家。
毕竟两代人生活习惯不一样,我们这一代人节俭习惯了,而且购物习惯到实体店,毕竟看得见摸得着。
而年轻人习惯也擅长网购,甚至生鲜之类的也是平台下单送到家的。
王大姐老好人,在家只安心带孙子,除了周末儿子儿媳在家,她才出去逛逛超市购买点生活必需品,平时家里吃的、用的都是儿子儿媳买回来的。
无论买什么,王大姐都不发表意见:“反正也不花我的钱。”需要什么,还特意给儿媳妇讲一声,儿媳妇觉得自己是家里的女主人,一切皆大欢喜。
可是刘大哥来几天,看到蔬菜、水果都在网上买,忍不住唠叨:“网上买还有配送费,还不如到超市购买,还能挑挑。”
儿子立马解释:“老爸,我们平时都很忙,哪有时间逛超市?”
“下班路上也就带过逛一下。”刘大哥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
儿子不好说什么,只是摇头,儿媳妇本来因为首付的原因,小三居变成大两居心里都不爽,又听到公爹“叭叭叭”,心里早就烦透了。
好在,每次刘大哥来这里的时间都不长,即便是春节,儿子一家回娘家拜年,和他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一直相安无事。
宝宝上幼儿园的时候,刘大哥终于退休了。
来儿子家稍微住的时间长一点,儿媳妇不高兴,就把气撒到儿子身上。
无奈之下,王大姐婉转劝老公回家居住。
毕竟60 岁的人了,血压又高,王大姐不放心,不是多爱这个老头,而是担心他身体有个差错,这边孙子要带,到时候咋办呢?
于是王大姐和儿子儿媳还有老公沟通,最后达成协议:在附近租一套房子,刘大哥住在那里,王大姐两边忙,早晚接送孙子,顺带给儿子一家做饭,晚上的时间才回到出租屋和老公同处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