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先生说,看了你公号《周末夫妻》那篇文章,这是咱们俩的私事,要不要写自己的事情呀?会有人看吗?
想到三毛,初中不合群的我,在操场长椅上捧着她的全集看了一遍又一遍。她都是用第一人称写,看她的书就好像看她和荷西的爱情。也变成了我的理想爱情。
现在有人说她是玛丽苏的鼻祖,看,老公爱她,邻居爱她,人人都爱她。是啊,聪慧、善良、勇敢的女孩,为什么不爱,这个人是理想化的三毛,有幻想的和美化的情况。但这是创作,创作当然可以放入很多的想象,让作品服务于要表达的内核就好,她作品里的背景下,就需要这样的女孩来完成作品要她做的事情,表达作品要表达的内核。所以即使是第一人称,写的是“我”,同时也是“故事”。
玛丽苏只是“我心”,三毛不是的。最先看《撒哈拉沙漠》,我好喜欢,接着看《哭泣的骆驼》,更喜欢了。《撒哈拉沙漠》讲三毛在和另一个民族在另一个环境中共同生活的故事,这是在讲“他心”,大家都有去到完全不熟悉的地方,用自己的勇气、聪明和善良融入生活。而《哭泣的骆驼》已经从“他心”上升到“天下心”,将这个种族在文化冲突和殖民下的悲剧。最终的目标当然是“天下心”,这样写“我”的故事也不会流于薄弱了。
写作需要闭环,写完后有一个发布的步骤,一个完满的环,激励我们不断写下去的仪式。三毛可以出书,我可以用公众号。不过先生提醒的对,在朋友圈发只有“我心”的故事,是挺危险的,因为这相当于是在跟熟人聊天,他们已经跟我建立了感情的维系,更多的是朋友的关心。而创作需要引起陌生人的共鸣,让陌生人产生熟悉和亲密的感觉,在陌生的环境下成长快。所以这类文章会迁移到简书,那里更有创作的氛围和要求。
三毛写跟荷西的爱情,描写细致,荷西有没跟三毛说不要写呢?答案应该没有,因为荷西看不懂中文呀。好吧,这是个玩笑,答案当然是上面的那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