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读高三。
那时候,我每天都是骑家里破旧的二手自行车上学。除非遇到刮风、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时才坐公交车,平常日子里雷打不动。
我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坡上的一个小城市:榆林。榆林是一个塞北古城,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东南西北四方四正,素有小北京的美誉。当时没有扩建前城区并不大,城北距城南大约6公里,城东距城西约4公里。城东和城西都是建造在两个大坡上,称为东沙和西沙。城区就夹在东沙和西沙之间。城区内有主要有南北走向三条街:大街、二街、三街。大街是老街,街面、商店、牌楼基本保留了原来风貌。二级是商业街,多数店铺为购物中心。三街是新拓展的一条街,当时只有一个批发市场和一个电脑城,其他尚未开发。
我就读的学校是榆林市苏州中学,坐落在古城西北角的一个坡上。而我家住在古城东南角的另一个坡上。每天我骑自行车从东南到西北大约需要50分钟,当时年轻、身体好,天天骑也不觉得累。由于家离学校远,而高三的上课时间又比较早,记得是早上6:50就要上晨读课,所以我从家里5:30就出发了,也就是天刚蒙蒙亮的时候。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母也不会专门准备早饭。高一高二时,父母提前买一些麻花和奶粉存放家里,上学前我就自己用开水泡好奶粉,再泡两根麻花进去就是早饭了。高三时,父母为了改善我的生活激励我更努力读书,每天给我一元钱让我早上去买羊杂碎吃。在寒冷的冬天,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味道真是香啊,回味无穷。
榆林有三种著名美食,羊杂碎、羊肉面和榆林豆腐,其中羊杂碎最为出名。街上的人们和外地人谈起时总会说,如果你来榆林玩,不吃一碗羊杂碎等于没有来过。榆林羊杂碎店铺很多,几乎每条大街小巷都有,当然味道也略有不同,有的名气大,有的名气小。榆林人特别喜欢吃羊杂碎,饿时吃,不饿时也吃,时不时要到街上吃上一碗。不夸张的说,几天不吃就感觉没有吃饭一样。
当年三街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路上的车辆就比较少,所以我每天都是从家里出发沿着三街一直骑到学校的。为了方便,我每天早上都会在三街一家羊杂碎店铺里吃上一碗,吃到后来,每次去老板娘不问我意见,直接知道我要多加炸薯条和香菜。粗略算起来,吃了大概有一年,直到高中毕业。
严格说来,那家羊杂碎铺算不上店铺,也没有营业执照,只能说是一个小摊,在三街中段路边的一块地上搭了一个简易棚,棚子下面安一套厨灶,旁边摆放几张桌子和椅子。看着简陋,但是小摊生意很不错,早上来吃的人络绎不绝。
小摊并不大,只有两个人经营。老板是一个大约40岁左右的女人,个子高高的,说话爽快,干活很利索。另一个是不爱说话帮老板干活的男人,大约37岁左右,看起来比老板年轻些。平时根据她们之间的对话判断,男的应该是正在追求女方而女方不答应,尚未确定关系。她们只卖羊杂碎,不像其他店铺还卖肉夹馍或者油旋等。同时,她们只做早上5:00到10:00的生意,10:00以后就收摊不做了。
小摊的羊杂碎和其他店里的做法有一点不同,就是在羊杂碎里加一些未炸过的土豆条,味道很好,有很多老顾客。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摊收钱时一般不细看顾客给多少钱。老板在桌上放一个箱子,就像方便面外包装那种纸箱,里面有一元、五元、十元等纸币,吃好付钱时把钱直接仍进纸箱就可以,需要找钱的就自己找。老板很信任顾客,从不会在乎顾客少给或者不给。我想也许会有人少给或多找钱的,但是也一定是极个别吧。
有时吃的时候,会看看其他顾客,有老人,有年轻人,有行色匆匆的人,也有慢慢悠悠的。总之,他们都该是为生活奔波吧。无论多么辛苦多么困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吃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羊杂碎,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时间已经过去十几年了,那家羊杂碎摊也早已关门了,甚至三街的那块地也面目全非了。但是,在某一个不经意时刻,我还会回味起那家羊杂碎的味道,依然那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