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路骋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用的大脑万里挑一”。最近我越来越是发现一个无比正确的道理:脑子是个好东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
心理学让我懂得,人生是在不断轮回原生家庭给予的与人相处的关系。学习经济学让我知道,人生就是在不断修正和升级对世界一切规律的认知。然而,大部分人,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与人相处的关系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自己的认知需要升级这回事,这类人仅仅知道的是“用自己的脑子去衡量一切”,用自己的脑子去不断验证自己的正确,却从来不会去修正。
脑子是自己的,但不会用的人比比皆是。比如看书这件事,有些人仅仅是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东西,由于认知水平限制,看不到或无法理解更深刻的东西;还有些人,考虑的是作者的思考逻辑,吸收的是书中的道理如何为我所用。悲哀的是,大部分人都在自己的认知局限里快乐和苦闷着,既不知道自己有另自己悲哀的生活逻辑,也不清楚自己苦逼的生活是由自己认知顶棚压制的,所以,很多人的快乐和苦闷都是一个巧合,恰好碰到了这个令我快乐的事情,所以我高兴;恰好遇到了这个令我苦逼的事情,所以我苦闷。成功和失败也是一样,这件事恰好适合我做,所以我成功了;这件事恰好不适合我做,所以我失败了。把事情结果归因于事情,却不归因于自己,没办法,这类人自己衡量事物的尺度一生都不会改变,这就是狭隘,这就是自欺,也许这也是“执迷”。
脑子是自己的,但却很情愿被别人指挥。我们看到很多人,当被他人赞美的时候,是多么的高兴;当被他人批评的时候,是多么的悲伤。这类人,苦苦追寻的是自己如何被他人评判,在乎的是他人看自己的眼光,当自己在他人的评判中高兴和悲伤的时候,却不知道唯独失去了自己。
脑子是自己的,但我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脑子去评判别人。我们知道,每个人自己思考自己的事情都有很自洽的逻辑,但是,当你用自己自洽的逻辑去思考他人所做的事情,是合适的吗?我们太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尺度去衡量一切了,这样既失去了理解,也容易陷入误解。评价他人,是在理解他人的思考逻辑,还是在事后归因下定论,也显示着我们自己的水平。
想起罗振宇老师的一句话,面对他人怨怼,他回复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说:你可以骂我、说我,怎样都行,这没关系,但请你让我走!这是内心的强大,强大到不屑于与你纠缠;这是个人的修养,我懂你的苦逼,无论你怎样对我,我都可以和你好好说话;你不懂我也没关系,但我实在懒得搭理你。
用自己的脑子想自己的事,就是——别用自己的脑子去想别人的事情;也别让他人的脑子来指挥自己的事情。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没有干涉他人,那么,他人的赞美、怨怼又与我何干呢?他人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干涉到我,又与我何干呢?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对他人的评判、怨怼又来源于哪里呢?一切都来源于自己,你是什么样子,就会把你眼中的世界看成什么样子。反之,想把这个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世界看清楚,只有去改变、去升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