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说“眼耳鼻舌身”,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被称为人的五感;
什么是第六感?第六感又叫“超感官知觉”,又称“心觉”,是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可以理解为意。
因此佛家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就对应着六感。
那么什么又是第七感呢?
它对孩子养育有什么用呢?
如何培养孩子的第七感呢?
-1-什么是第七感?
《全脑教养法》告诉我们:第七感就是回归本源(心灵内在部分),也就是人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大脑的本源负责执行、做出决定;我们的意识驻扎于此由此就能够关注外围的各种面向。
拿一个轮子做比喻吧,就像书中所说:中间圆心就是中心本源,并辐射至外围。外围代表了我们能注意到或意识到的任何事物。
而第七感就是为了让人正确理解内心感受回归本源:自我决定关注多少,关注什么。(另一种是关心他人,我们下篇再讨论)
-2-为什么要第七感?
因为用第七感洞察自己的内心才是父母和孩子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开始。
很多人的痛苦就源于他们过于执着于它的觉知之轮的某个外围。与很多其他外围面向失去了联系。这就是孩子觉知之轮失去整合时的状态——僵化、混乱、抓狂。而第七感洞察就可以让孩子脱离这一责任。
还有好多孩子分不清“我感到孤独”“我感到忧伤”和“我是孤独的”和“我是忧伤”的去别,陷入到和父母的无穷斗争中。
第七感不但像一块痛苦创可贴,避免孩子的抓狂;也可以让他明白有能力选择其他关注和重视的对象。
长期练习,专注还可以重塑大脑,就像出租车司机的大脑对空间记记忆更加发达一样,专注的孩子长大就会享有繁盛人生。
-3-如何培养孩子的第七感呢?
《全脑教养法》告诉我们四种方法,那就是父母做榜样、浮云理论、情绪调色板和培养专注力。
首先整合我们自己大脑,形成父母的第七感力。在缺乏第七感的情况下,父母将执着于外围,深陷在沮丧、生气或怨恨之中,但是通过回归本源、调整焦点,父母将开始体验到为人父母的欣喜和快乐。
其次浮云原理。让孩子了解感受真实的样子:感受是一种暂时的、不断变化了的情形,平均来说一种情绪从产生到消逝时间不会超过90秒。所以感受是状态而非特质。我们要帮助孩子从“我是孤独的”返回“我感到孤独”。
第三情绪调色板:让孩子正确理解内心感受。父母最重要的养育责任之一,就是帮孩子识别和理解自己的觉知之轮有哪些不同的外围面向。
具体就是帮孩子审查感受、审查意向、审查情绪、审查念头、审查意义。让孩子从黑白的单调世界力走出拥有多彩的彩虹。作者告诉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谈论大脑,就是在发展他们的大脑。
最后就是培养孩子专注力。帮助孩子回到觉知之轮的本源,更清醒地觉察众多外围面向对自己的情绪和状态理解。
当孩子焦虑、担忧或者失眠时,父母能给他们地最有效工具之一,就是教他们放松、关注自己的呼吸,获得深层的平静。这样孩子就能养成习惯,更有机会享有繁盛的人生。
佛家“眼耳鼻舌身意”六感之上,是末那识,就像第七感,
既能让人从纷繁的外围感受中回归心的本源。
【无戒学堂】日更第9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