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y毛豆六六
“老师说:我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可以伸到你家里,你做什么说什么我都可以知道。”这是今早在网上看到某三色幼儿园事件中最让人后背发凉的一句话。
事情的真相还有待调查。如何保护好孩子,成了众多家长最无助的发问。朋友圈里除了愤怒,还有一人问到,你们小时候有被老师虐待或者不公正对待过而不敢告诉父母,无人可诉的经历吗?这一问让我回想起了小时候的很多事。
九十年代那会上思想品德课时,那个瘦高的男老师笑着说:“中午有同学看到老师在吃饭,竟然说原来老师也要吃饭啊!”全班哈哈大笑,我当时还在想,是啊老师也是人当然也要吃饭。在那个年代里“老师的话就是圣旨”一点也不夸张,老师要求的就是“命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也不敢怠慢。
戒尺教鞭,也许现在的孩子已经不熟悉了,但那会我们年级每个班里都有一个,如果坏了同学们还会抢着给老师做好,等待表扬。当然除了认字时需要指着黑板的作用外,还有惩戒的功能。
想起一件好笑的事,一二年级那会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对于作业的要求是一百分,差几分就会打几板子。我挨了一板子,回到座位手掌心疼的一跳一跳的,当然我后桌的更惨。大家偷偷比着手心看谁的更红肿,丝毫没思考挨打是不是应该的。大家被强制灌输了一个观念:学习差等于挨板子,挨板子的学习差。当然那位老师她真的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每天都费尽心力提高班级成绩,她打我手板我只会觉得是自己没做好,从此小心避免出错争取满分不挨打。
小学的年级越高,就渐渐有了自主意识。四年级时班里选班长,但班主任不顾大家投票选举意见自己指定,全班高呼“某某下台!某某下台!”,班主任实在没有办法撤换了班长。那会班里有个特别邋遢的男生叫阿福,家里挺有钱但是学习特别差,课堂上不该干的他都干了,这种孩子当然就是老师眼中的刺头。那天无意和同学去办公室送作业的时候,看到老师在楼梯口打骂他,他一边躲一边退然后从楼梯上滚下去了,好在坡度不高也不算长,他立马爬起来,但已经鼻青脸肿,就听到老师说,你应该知道回家该怎么说吧。阿福说我就说我是自己摔得。因为他学习特别差而且超级顽劣,同学们都见过他妈妈被老师叫到班里恼羞成怒当众打他,所以我猜就算他回家说了实话,他妈可能也不会相信。在那个唯成绩论的年代里,所有的体罚只要是打着为了成绩好的名义,都可以被家长容忍。见到这一幕,当时的我心里隐隐的产生了一个疑问:学习差的同学就应该被打吗?当那时太小,也只是疑问,而且我一直是个好学生,挨打似乎与我无关。
小学升到了五年级,同学们不仅开始长身体,“抗争意识”也强烈的起来。如果说年级小的时候老师打学习差的同学,被“唯成绩论”、“近墨者黑论”禁锢思想的好学生还会袖手旁观。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像是“思想启蒙”运动一般,同学们开始认识到体罚是不对的。
当时每个年级也就三个班,各班老师也会交叉上课,当然各种消息传播的也很快。忘记了当时的缘由,大约就是某班老师打同学,班里同学都不干了,一起跑到校长办公室门口高喊“老师打人”,我们其他班纯属凑热闹也都去了,有些同学跟着一起振臂高呼,因为体罚太常见了。校长当然没有从那个绿色的防盗门出来,据说不在,但是那次行动确实也震慑了一些动辄打人的老师,那会经常有同学往校长信箱里放“举报信”。
经过那次“启蒙运动”,大家都有了隐约的共识,老师打人是不对的。有些人可能会说打两下会死吗?不打不成材。但是我印象深刻的几次老师打人,都是很严重的,有一次同学被老师拿包敲头,瞬间就流血了。至今回忆那场面都觉得可怕。
老师暴力的对待学生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丝毫不认为挨打有问题的暴力家长。网上有个段子,说在学校老师打,回家一说家长又打一顿。这在我小时候还真不是个段子。第一次知道原来人的嘴是可以被打歪的!现在还记得同桌嘴歪了,说是被他爸打的,因为刚开完家长会。
这些回忆大约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童年阴影。当然讲这些也并不是吐槽当年的老师们没有师德。相反,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非常敬业负责的老师,也有对我后来人生有很大帮助的老师。
坦白讲,教师和医生是多重压力的职业,行业压力还有社会道德压力,每天都可能面对顽劣的熊孩子还有因病无法无礼的病人,我们对他们是该多一份理解。理解的同时,我们也因为觉得有社会上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应该不敢也不会做出什么越轨行为。当然很多时候,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人性中的恶,这是道拿钱也解决不了的社会难题。
如何保护好孩子?家长们看到种种虐童新闻,除了愤怒问责相关机构,同时也该扪心问下自己,教育理念是否合格?我们的孩子敢不敢回家跟自己说被不公正对待的事情?遭受校园暴力的事情?我们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吗?网上三色幼儿园家长的采访里,那个妈妈有句话说,“起初小孩说罚站的时候我们也没在意”。后来的采访内容大约大家都知道了。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当年那个小小的我真不敢说,如果说了挨打,父母一定会觉得,是我没把作业完成一百分而更生气。
将来我只希望我的那个小小的TA,可以跟我分享一切好的坏的秘密。像我这样成长起来的一代,一定不要让孩子复制小时候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