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幸福有什么难的?”“孩子学习方面的事我都顾不过来,哪有时间在乎这一点?”“这位教授是谁呀?我为什么要听他的意见?”
可能大多数父母会投来以上这些问题,但让孩子幸福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这件事也比孩子考上好的大学更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为大家带来一本亲子沟通书籍——《让孩子幸福的语言》。本书由出生于日本东京,曾担任仁爱大学人类学系心理专业教授,兼任该大学附属心理临床中心主任,现任职于奈良县佐保川诊疗所的田中茂树教授。
让孩子幸福有很多种方式,这里我们只说说其中的一种方式——“能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这也是本书的主题。
我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作为我们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不仅在人际关系中强调它的重要性,而且在亲子关系中也不能轻视。
面对孩子各个成长出现的问题,本书分成了五个章节,每一个章节包含着孩子一定的年龄段所出现的常见状况,这些状况总是让父母们不知所措。不过,作者自己家庭也会同样出现类似的状况,快来看看他是如何解决的吧!
比如本书中提到,当孩子害怕接种疫苗的时候,可能大多数父母会用到这种说教用语,“不要哭哦,我们忍忍就好啦!”。
对于孩子来说,因为他们年龄还小,不理解“为什么我的身体受到了被针扎的疼痛,我还不能哭,还要忍着呢?”而且从生命的生存法则来看,面对危险刺激时,生命会本能的通过躲避、逃跑等方式保护自己。因此,孩子在打疫苗时的哭闹,正是孩子因为天性使然而做出的自我保护。
明白这一点后,作为父母,就能体会孩子在面对父母命令式口吻时,会有怎样的抵触情绪,甚至会感到一丝不安。
那么此时,父母应该怎样说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呢?“好痛吧,你做的好棒哦!”这句话才是让孩子感到幸福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听到父母说出前半句话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到父母理解了自己的痛楚,从而亲子关系更加亲密,也会更加信任父母。而后半句话更会鼓励到孩子,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可怕,我可以面对它!
于是孩子会在这种鼓励的话语下,逐渐从害怕接种疫苗到勉强去面对它,到后期孩子会勇敢的接受它。所以,给孩子一点过渡的时间,让他自己去思考这件事的危险性,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自己会处理的更好。
这就是田中茂树教授给出的能让孩子幸福的语言之一,他想用毕生钻研的心理学和脑科学,以及养育四个调皮捣蛋儿的男孩儿的亲身经历和经验,以一位普普通通父亲的身份,来和各位父母探讨“能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这个主题。
因此,我看书的过程更像是和一位智慧的父亲在面对面的交流。虽然这些文字由书本这种相对更正式的介质来传递,但丝毫不影响我聆听的心态。
书中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都是用浅显易懂的、温暖的话语来引起各位父母的共鸣。同时又加入了育儿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让人读来既明白了怎么做,又懂得了背后的科学原理,有理有据,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让很多父母非常容易接受。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在儿子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读到过儿子语文老师写的一段话:家长们请珍惜与孩子快乐共处的这段时光吧!光阴易逝,孩子们也终将长大。之后,家庭、事业、梦想会让他们越飞越远,他们便成了家长触碰不到的梦。到那时,家长们才会想到能陪伴在孩子身边,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孩子在成长阶段总会出现这样那样让父母不省心的事,但过了这个阶段,他们又会长大一点,懂事一点。父母要有一颗包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不是什么事都能那么黑白分明的,不要用一种极端的思想去看问题。
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个有关刷牙的故事:文中的父母在面对儿子不刷牙时,可谓是操碎了心,反而使得儿子心里留下了被强迫的阴影,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转化成了成年人不理解的打别的小朋友或者砸东西的“问题行为”。这样看来究竟是一段时期的不愿意刷牙重要,还是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问题重要呢?
因此在面对孩子不刷牙的时候,父母不要总是说“不刷牙会长蛀牙哟!”因为小孩子根本不太懂蛀牙是什么概念,他只会觉得刷牙会麻烦,尤其每天刷两次的话更麻烦,有时牙膏的味道特别刺激,也会让他拒绝刷牙。如果能改成“刷牙真麻烦呢!”这种理解的话语,孩子会慢慢放松抵触情绪,可能会尝试着刷一次、两次、三次……
因此,爱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多用一用书中的幸福语言。
对于书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为什么在书店中,各种育儿书籍封面几乎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各种技能?为什么没有一本书上写着“如何让孩子幸福”“如何让孩子高兴”?
我们过于在乎孩子的未来,却忽略了未来之前,也就是孩子的当下。当下的他们爱笑吗?当下的他们开心吗?这些不重要吗?不,与孩子能否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同等重要!只因这一点没有被排在父母的期望清单中,所以被忽略了。孩子们没有快乐的童年,又怎么会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