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楚辞·九章·惜往日(六)


昨天我们聊到,面对君王听信谗言、不辨忠奸的昏聩不明,诗人感到悲愤与无奈,充满了对往昔政治理想的追忆和对现实政治黑暗的控诉。同时也揭示了忠臣被诬陷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不辨忠奸,谗臣通过蒙蔽、欺骗等手段操控君主,进而展现了屈原政治遭遇的核心矛盾。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意为(君王)不参证核查以明真相啊,远逐忠臣却毫不反思。

“弗参验以考实”:批评楚王不验证事实(指听信谗言而不查证)。“参验考实”体现屈原对理性治政的呼吁,主张通过事实验证,类似法家“循名责实”思想。

“远迁臣而弗思”:指自己被流放,而楚王毫不反省。“远迁臣”直指楚怀王、顷襄王听信谗言(如子兰、靳尚),放逐屈原的史实,呼应《史记·屈原列传》中“王怒而疏屈平”的记载。

这两句直指楚王的昏聩,表达了屈原对政治黑暗的愤懑。

“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意为听信谗言阿谀的污浊之语啊,君王盛怒之下对我横加责罚。强调君王被小人的恶言蒙蔽,因听信谗言而迁怒于忠臣。

“谗谀”:指进谗言和阿谀奉承的小人。

“溷浊”(hùn zhuó):同“混浊”,喻指是非颠倒的朝政环境。

“盛气志”:君王盛怒、意气用事。

“过之”:责罚、加罪,指对待(忠臣)的方式。“过之”二字暗含对君主不当处置的谴责。

这句诗深刻揭露了屈原被楚王听信谗言、无辜遭贬的愤懑,展现了古代忠臣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屈原在政治谗言中的愤懑与清醒。

可以说,这句堪称古代政治诗的典范,十四字即完整呈现了“君主昏聩-佞臣当道-忠臣见斥”的悲剧链条,其揭示的政治生态至今仍具警示意义。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意为为何忠贞之臣本无罪过啊,却要遭受诽谤而被责罚?

何:为何,表反问。

贞臣:忠贞之臣。屈原以“贞臣”自比,强调自己竭忠尽智却反遭谗害的冤屈。

无罪:清白无过错。

被:遭受。

“离谤见尤”:直指楚国政治生态的黑暗,揭露忠奸倒置的社会现实。离谤:离通“罹”,遭受诽谤;见尤:被责罚(尤:过错,此处作动词)。

此句是屈原表达忠而被谤、清白见尤的悲愤。与《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形成互文,共同构成屈原作品的核心矛盾。

“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意为面对日月运行的永恒守信,我深感惭愧;虽身处幽僻隐匿之境,却始终察验谨守。

惭:面对自然界的永恒守信,诗人因自身遭际的动荡无常而感到惭愧,暗含对现实政治昏聩的愤懑。

光景:既可指日光光影(自然现象),亦可引申为时光、天道(象征意义)。

诚信:本指日月运行、四时更替的恒常不变,引申为天道至公、自然规律的真实不欺。

幽隐:指被放逐后的隐退处境,或精神上的孤独疏离。

备之:历来有两解:王逸注:“备尝忧患”,即身处幽隐而遍尝苦难;朱熹等学者:“戒备提防”,指对现实险恶的警惕。现代学者多倾向于综合解读:诗人虽被迫隐退,却始终保持对天道真理的体察(“备”如“察备”),同时戒备世道的凶险。

此句是诗人遭谗被疏、处境困厄时的内心独白,以其深沉的自省和孤傲的坚守,展现了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精神世界。

至此,文章的第一段学习完毕,我们明天开始学习文章的第二段。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