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我们学习了文章的第一段,诗人以“惜诵以致愍”起兴,表明创作动机是抒发忧愤,并强调自己言行一致、忠诚可鉴,期待明君理解。
接下来,我们学习文章的第二段,从“竭忠诚以事君兮”至“有招祸之道也”,这一节是诉讼的正辞,意在阐明两个问题:一是自己竭诚事君,专心无二;二是自己日月可鉴的一片忠心却成了“招祸之道”。
谒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
忘儇媚与背众兮,情与貌其不变。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
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
一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我竭尽忠诚来侍奉君王啊,反而被众人排斥,被小人视为多余的瘤肿。
我不懂奉迎谄媚而惹恼小人啊,内心与外表始终如一,只有等待明君体察我的衷情。
所以考察臣子没有比得上君王的啊,我的忠诚无需远求验证,因为这种考察在眼前就可得到印证,
我坚守人生道义是先君后己,却招致众人怨恨仇视。
我心中思念的只有君王您啊,众人却把我当做仇敌。
我忠诚专一毫不迟疑,可结果却不能保全自己。
我极力地亲近君王别无他想,却成了招灾惹祸的根基!
“竭忠诚”二句,是屈原说自己直言进谏,却因触怒权贵而被孤立、离群独处的事实。
”赘肬(zhuì yóu)”比喻无用之物,凸显其被贬斥的处境。
“儇媚(xuān mèi)”指巧言谄媚,屈原强调自己坚守正直,不随波逐流。此二句言自己被谗谤的原因,实望君之参验而考实。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此句暗讽楚王听信谗言,未能识破小人。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这句表明,屈原的“忠”与群臣的“私立”对立,凸显政治斗争的残酷。
“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雠(chóu)同仇,此字强化了诗人孤绝的悲之情。
“一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此句表明,忠诚反致灾祸,反映战国末期忠臣的普遍困境。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此句反讽直言“忠”竟成取祸之源,控诉黑白颠倒的朝堂。
屈原始终以“忠”自持,却因触犯贵族利益遭贬,充满了对昏聩君王的失望、对谗佞小人的痛恨,诗中诗人反复强调“情貌不变”“不豫”,体现其宁折不弯的峻洁品格。
此段运用“忠-仇”二元对立结构,通过“赘肬”“所仇”“所雠”等尖锐意象,展现了一个道德困境:当绝对忠诚遭遇群体性排斥时,个体如何在“先君后身”的价值观与自我保全间挣扎。
诗中重复出现的“羌”字,强化了事与愿违的悲剧感,为后文“发愤以抒情”的创作动机埋下伏笔。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