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部坐在影院放映厅最后一排观看的影片,现在想来座位选的特别好。
故事应该从一家陕北土豆粉店的消失说起。一直以来我在小伙伴之中以饭量大著称,而且大到我发觉自己拥有吃一家倒一家的神奇魔力。许多被我吃过并且津津乐道的本地美食,都在我兴致冲冲拉着小伙伴再次冲向他们的时候给我一记闭门羹,有时候甚至连门头都换了,让我以为自己曾经是梦游来的。
那家陕北土豆粉店是我和两个好姐妹一起吃的,遇见他纯属偶然,但是失去他却像是必然。大概是初遇的那次三个人都太饿了,又或者是对那种快餐没报太大希望,饭菜上桌竟没人拍照,直接开吃,吃了一口之后觉得太美味,然后就只顾得吃了。现在只记得老板人很热情很豪爽,可是店却没有了。
是不是我不说,他就消失了。
去看百鸟朝凤纯粹是个意外。在看电影这件事上,几乎不用我做主,但那次是我定的。从听到这个名字到看见海报,就看他了。坐最后一排一直是我的心愿,那次实现了,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坐最后一排了。
原本是想把电影再看一遍再来写这篇文的,但看百鸟朝凤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吵杂的生活中,我腾不出给他,不是他不值得,而是我没法再安静下来去欣赏,我怕亵渎了他。
电影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倔强的师傅和一个执拗的徒弟。但我是从徒弟他答踹他那一脚开始触动的。什么都不懂的人往往单纯而执着,那些留在他们记忆中的美好不会轻易被更替,也就更加历久弥新。当一个唢呐匠是他答心中最神圣的梦想,而梦想的实现就寄托在儿子身上。这种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强加于人的教育理念被现代社会抨击了许多次,但我们奇怪的发现,真爱藏在那些束缚之下,那些之所以成为人人羡慕的人往往成就于这种原始的动力。这部电影太长了,他浓缩了两个人的人生。许多细节上的表现、演员的演技、故事的逻辑性等等专业的东西我不必说,我只是想聊聊触动我的那些部分。
师傅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经历了唢呐匠最辉煌的时光,他用深厚的造诣和那个时代唢呐匠的品质守护着这门手艺。徒弟是六七十年代的人,开始求学源自父亲的压力和生存的需要,他用执着和善良传承了师傅的唢呐。故事很简单,但是也很深刻。唢呐即是吃饭的家伙,也是无上的荣耀。随时需要在饿肚子和坚守原则之间做出抉择。我们往往选择妥协,因为我们本就没有什么不妥协的理由。没有信仰没有祖上规矩的我们都不知如何对这个世界说不。
即是百鸟朝凤如此悦耳的片名,电影自然不能少了这美妙的唢呐之声。但电影却让这一曲绝世之作在师傅的坟前才黯然奏起,尽管那声音仿佛穿越生死,能让死者安息,但那一刻我泣不成声。美好的事物得到传承,却死了。看着徒弟孤独的身影,我不知道那只百鸟朝凤还能传承多久。但现在看来,是没有流传下来了,起码我觉得电影也没能呈现出那种集百鸟之声汇成的音乐。这竟是一种真实的遗憾。
那一场电影院里,总共坐了不超过十人。电影结束,其他人都走了。我一直趴在腿上哭。忍不住哭。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哭什么。是在哭泣师傅就这样死去了,死的孤单,还是在哭这样的电影就这样结束了,以后再也没有了,亦或者在哭我的姥爷,也算是个吹啦弹唱样样精通的人竟没有半个传人。
这是我第一次在如此公开的地方写文章,因为以前我认为自己体会到就好,不必非得告诉别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你喜欢的也不必强求大家都喜欢。直到我看金星秀有一期节目讲一位制作人为百鸟朝凤跪求排片,虽然看这部电影之前男友告诉我这件事,但那时觉得他在开玩笑,直到看到视频,我才知道这是真的。然后我想,是不是我不说他好,不告诉更多的人他的好,他就消失了。是不是以后都不会有人愿意真诚的拍一部这类的片子了。我不想让愿意认真拍电影的人失望,不想让这样感动我的电影消失,所以我写了。
是不是我不说,他们就消失了?
自恋啊,你想太多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