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在校园里破坏性是很大的,一场打架会弄得满城风雨。若有人总在学校门口使用暴力劫财,会搞得人心惶惶。学校遇到这种事,有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是给予纪律处分。但是这种事儿关键在于预防,而要预防,就必须首先搞清:他们为什么对同学施暴。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一、发泄
有不少学生动不动就打人,是因为他心里总是窝着一肚子火,找个出气筒就要发泄。这种学生一般个子大,也有力气,或者特别敢下手,有武力发泄的条件,若没有这些条件,即使满肚子火,也只好用别的方法发泄了。他们的火是从哪里来的呢?有的是学习失败,有的是亲子关系紧张,也有的是同学关系紧张(同学们都不爱理他,他恼羞成怒)。这一类有暴力倾向的学生,他们施暴一般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时间规律,他们随机发怒,事后能认识自己的错误。
对暴力行为与其说是品德问题,不如说是心理问题,对于这类学生,应该赶在他们下次施暴的前面,替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以便预防,找他好好谈谈。搞清他心中这股火是从哪里升起来的?从根上灭火。只要他的暴力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尽量不要给处分,但是必要必须让他向受害者道歉,赔偿人家损失。
二,恐惧
说来奇怪,有些学生对他人施暴竟然是因为恐惧,缺乏安全感。这种情况以小学生为多,其特点是别人只要不小心碰他一下,他就会做出激烈反应,大大出手,满脸通红,脸上还有汗珠。如果你问他为什么打人,他就会说别人欺负他了,那样子不像是找借口,而是真的害怕。他们的暴力行为,是出于一种恐惧心理的过度反应。
这种孩子光给他讲“打人不对”是绝对不够的,要给他解释清楚:“同学碰你一下并没有恶意,也不是攻击你,你不是有时候也会不小心碰到别人吗?”这还不够,还要搞清他的恐惧感的来源。一般说来,这种孩子的家庭气氛可能不好,或者他童年受过刺激,如果是父母不合,老吵架,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教师就要劝一劝家长,起码要求家长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孩子童年受过刺激,那就和他一起回忆那件事,然后加以解释。说清楚那是偶然的,那不是大不了的事情,别人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等等。让他放宽心,解开这个疙瘩,他的攻击性就会减少,这种办法有点类似心理治疗。
三、语言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或者有口吃之类的语言障碍,他跟别人说话,别人听不明白,争论有争论不过人家。有时候其实他蛮有道理,也是变成了没理,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情急之下就可能付诸于武力,那意思是说:“咱们甭耍嘴皮子,拿拳头说话!”这种学生的特点是品质不差,平日也不捣乱,他们只是在说不过,说不通人家的时候才会施暴。
这种情况教师切记,只批评他打人不对,而不论根源,他肯定会破坏师生关系,使教师增加一个“”沉默的敌人”。教师应该仔细问问他到底要说什么?到底要干什么?然后一句一句教他跟应该怎样说,怎样表达,怎样和别人交流,这样他才会明白,不用拳头,也可以解决问题。
还有的学生十分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向人家借一样东西都不会好好说,伸手就拿,对方不干,于是动手打起来了。对于这种事,也不能只批评他不该打人,要具体的一样一样的告诉他做什么事儿,需要说什么话,什么情况下应该做什么动作才不算失礼。他学会了这些,才能减少施暴。
有些教师总认为,学生只要知道了打人不对,就不会再打人了。因此遇到有学生对同学施暴,他们就只会集中力量说教。大谈打人的不道德,打人的危害性,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比较幼稚的。须知打人都有具体的由头,具体的原因,很多孩子都是因为缺乏某种能力。例如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才借助拳头解决问题的。你不具体的提高他的能力,即使他很知道打人犯法,他也还会打人,因为他找不到别的方法。又要生存,只好出此下策。这些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本来有家长家庭教育解决的,可惜家长失职了,教师只好权当一回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