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引起多方特别的关注,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极大地危害社会治安、家庭稳定以及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亲子之间的暴力,容易使孩子的情绪产生恐惧、焦虑、厌世的心理,轻者影响孩子的情绪,导致他们自卑、孤独,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者,孩子会离家出走、荒废学业,甚至还走上犯罪的道路。做为教师,可以利用教师特殊的地位对施暴的家长进行干预,可以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念对受暴孩子进行积极的疏导和引导。
主题词:亲子暴力预防与干预
一、亲子暴力的现象和根源
据有关专家介绍,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虐待儿童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80%~93%的儿童在家庭里受到过某种形式的体罚。专家说,虐待和忽视儿童权利是一个严重的家庭、医学和社会问题,研究发现,在受虐待儿童中40%有情感障碍,48.5%以离家出走的方式逃避虐待,有一半儿童智商低于80。而且,在儿童期受过虐待的父母,对自己孩子发生虐待的危险性很高。据悉,我国目前尚无儿童受虐待和被忽视情况的全国性统计数字。但不能否认,我国也严得存在着忽视儿童权利的情况,有的家长以“养不教,父之过”作为冠冕堂皇的理由,对子女的过错失误非打即骂,实属亲子暴力或变相的亲子暴力。极大地影响着社会治安、危害着儿童的身心健康。
亲子之间的暴力多系父母虐待子女,有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成;有的是父母虚荣心过重,有着不能输给别人的孩子的面子;有的是孩子的家长品性恶劣,或身心不全所致;有的是父母不和洒恨泄气在孩子身上;有的是父母缺文化教养、愚昧胡闹、脾性暴躁;有的是子女不争气,天生好玩、顽皮好动;有的是子女生长发育滞后;有的则是子女品行障碍如习惯性偷窃、说谎等。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在二十年的教育教学中,我却经常碰到“食子的虎。”导致“虎子”的身心倍感痛苦,严重损害了“虎子”的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更可怕的是:生活在“暴力家庭”中的孩子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其使用暴力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
二、亲子暴力的弊端与危害
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尤其是亲子间的暴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一是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二是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孤独的性格;三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压郁、愤怒的情绪;四是容易使孩子产生仇世、厌世、轻生的念头;五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叛逆、对抗的潜质;六是容易使孩子产生破罐破摔、无法无天的行为;七是容易使孩子产生无所适从、无所是非、道义丧失、方向迷失的心态;,轻者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严重者时,孩子们会离家出走、荒废学业,甚至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周一早操时,没见到LH的身影,却在办公室见到他的妈妈。交谈之下,得知LH周末偷了家里的五十元去喝酒吸烟上网吧。忧心如焚的家长除了罚他在家反省两天,还特意跑到学校寻求老师的配合。我不仅为有这样的家长高兴。下午,见到LH来上课了,只是走路有点“瘸”,他很平静地告诉我,是爸爸用皮带抽的。在近一个小时的交谈中,从LH的口中,我听到了“我不想呆在家里”“我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在妈妈眼里,只有每科都考100分才是好的”诸如此类的话语,我终于有点明白了:LH为什么不喜欢呆在家里,为什么在家里不喜欢说话,为什么他有一触即发的暴力倾向……
当四年级那个小男生C出现在办公室时,我惊呆了:头发又长又凌乱,脸上和双手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蚊眼。他离家整整七天了,刚被家长从西滨找回来。当我关爱地问他睡在路边被蚊子叮时想不想回家时,他脱口而出想!但为什么不回家呢?他又一次脱口而出:怕爸爸打。原来,这次是他第三次离家出走,前一次在外流浪了四天后,他主动回家,可是等待他的是爸爸的一顿暴打。这一次出去没得吃没得睡时,他也想回家,但一想到那疼,他就停住了回家的脚步。与家长交流时,才知他妈妈以自己没文化又得上班、他爸爸则因木讷寡言为由,推卸了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责任……导致孩子缺少关爱渴望有人陪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离家去寻找儿时的玩伴。
三、亲子暴力的预防与干预
避免家庭暴力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且不说2008年8月到9月24日,不到两月的时间里,中国法院连发两道“人身保护令”,挥出重拳防止家庭暴力,折射出我国防家暴理念的重大转变——变事后惩罚为事前保护。做为一名教师,当我们发现学生遭遇家庭暴力时,处理得当时,也可以起到预防与干预的功效的。
1.师生共防,事前预防
根据艾利斯的理论,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会引起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即改变他对己、对人或对事的不合理看法,能有效地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
在LH的眼里,父亲是个强势的人,不易亲近,而母亲也只会拿考100分的表姐来奚落自己。久而久之,LH开始逃避与父母的面对面。更可怕的是:自负又自卑的LH开始“仇恨”学得比自己好的同学,为了发泄,他喜欢动手动脚的,拈这个惹那个,言语不和时就暴力相向,常惹来很多麻烦,也因此常受父母的皮鞭之苦。学校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后,LH成了我的受导生。我主要从引导他学会合理认知,学会合理表达情绪,培养积极情绪情感,调节控制消极情绪情感入手。在我的引导下,他才知道父亲的暴力行为源自怪病(一生气就会昏倒)引发的情绪暴躁,而自己三番五次的犯错则是怪病爆发的导火索。而母亲常打“表姐百分牌”,不是对自己的冷嘲热讽,而是用心良苦的“激将法”。在我的引导与家长的配合下,LH的情绪表达有了极大的改变,打架的现象逐渐减少了,也懂得从生活琐事上照顾父母,从精神上安慰父母,自己也不用再遭受父母的暴力。
2.师家互动,事中干预
建立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家教理论或案例指出家长在家教方面的缺失,也可以很好地取得家庭暴力的预防与干预效果。
早已毕业的S是四年级才转到我们班的。挺清秀的一个女孩子,但不久我就发现了她表面平静下那呼之欲出的郁郁寡欢。在那间温馨的“心灵小屋”里,坐在舒适的摇椅上,她向我敞开了心扉:弟弟出生了,原本就“重男轻女”的爸爸奶奶更不爱她了;弟弟现在三岁了,特调皮,不让她安心写作业,还老在她的作业本上乱涂乱画,把她的书本撕破,爸爸还怪她自己不保管好,奶奶也总是说要让着弟弟……这让她觉得自己很多余。我及时做了家访,与她的爸爸奶奶做了一次深入的沟通,他们才意识到自己正在实施的“家庭冷暴力”正在腐蚀着S脆弱而敏感的心灵,他们明确表态将尽可能克制自己,一碗水端平。在我的引导下,S学会了回家先陪弟弟玩一小会儿再写作业,学会了主动提供纸笔给弟弟涂鸦,学会了寻找快乐的瞬间来唤醒自己逐渐冷却的心,也学会了站在爸爸奶奶的角度想问题了……当笑容重新回到她脸上的时候,她发现,原来,家还是那么温暖,亲人还是那么可爱,学习还是那么带劲。
3.师社同防,事中制止
但是,当遇到糊涂的家长时,则需要动用社会的力量,以取得预防与干预家庭暴力的目的。
记得我刚到DS小学任教导主任时,有人报告说一年级的××又偷拿同桌的文具。当××来到办公室时,我才知道竟是一个脏得不成人样的小女孩。我实在受不了她那个脏样和身上的异味,所以,我先把她引到水池边,把她的头发、脸面、手脚先来个大清洗。她脖颈上的污垢竟然得靠洗衣粉帮忙……或许是从没见过这种场面,很多孩子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她妈妈不爱她,从不给她洗澡。……她妈妈还让她睡床底……她妈妈常打她,不让她吃饭……她妈妈从来不给她买文具。”学校小食堂里的阿婆是同村人,也走过来说:“她母亲不是个好母亲,什么人劝都不听。”我愣住了——天底下竟有这样的母亲!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我不能袖手旁观!我找到村主任,说明了情况,商讨对策。年轻有为的村主任出面了,以一句“你再不好好抚养孩子,我就派人把你抓起来”唬住了那个糊涂的母亲,××的境况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有饱饭吃了,有床铺睡了,有文具用了……更主要的是孩子的眼睛有神了,孩子的第三只手被及时地砍掉了。
4.师师相承,事后跟防
俗话说:学坏三日,学好三年。一个问题学生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存在暴力现象的家庭也不是“朝令”就能“夕改”的。但学生可能因升学离开原来的学校,教师也可能因工作调动而离开某个正在转变中的问题学生,离开那个刚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家长平台,在新的师生关系、在新的师家关系磨合期,原先的老师就有必要进行跟踪,与新教师建立沟通与反馈的联系,以便新教师接过那根“接力棒”,继续做好师生共防、师家互动、师社同防,把原先的家庭暴力的预防与干预进行到底。
总之,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亲子暴力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多方关注和必要的预防和干预,对于亲子之间的暴力,做为教师,可以利用教师特殊的地位对施暴的家长进行干预,可以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念对受暴孩子进行积极的疏导和引导,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