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封氏闻见记》载:茶,早採者为茶,晚採者为茗。
-----题记
一.
喝了这多年的茶,才明白了茶与茗的界限,以前的概念,茶与茗就是叫法不一样,茶与茗是一码事,看来还是书读的少,好在明白了就不算晚。
曾多次见过亲近过南方的茶园。那顺着山势扶摇直上的茶园,丛丛垄垄,排列整齐,疏密有致,看到的是满目葱茏;那在行距间采茶的江南女子,头戴围巾,碎花布衣,巧手翻飞,瞧得人是如醉如痴;那胸前的布兜,须臾间铺翠漫绿,映着采茶姑娘的笑脸,真似一幅仙女下凡图。
曾听茶园垄边的行人说,清明前的茶是最好的,卖的价格也是最高的。身临其境才知,这点点滴滴的翠绿,就是这样一尖儿一叶儿被採下来,这片片嫩叶的上面,都缠绵着采茶姑娘指尖的飞舞,都凝聚着辛勤劳作和选择的真功。闲来品茶啜茗的时候,就会想起,那弥漫在茶林间的笑声,那游走在碧涛间的身影,还有那山间淡淡的淸雾。
她们回来了。把满满布兜的茶叶小心的倒进竹筐,收茶的老客兴奋的吆喝着,时不时珍惜的捧起一把,把沾着露珠的茶叶放到鼻子底下嗅闻,贪婪的吸呐着,轻轻的抚摸着。姑娘们笑着再次走向了茶园,老客也开心的笑了。
现在想起来,这是采茶,那么下一次再採,就是採茗了。看来,茶是初产也是初採,其饱含的精华与新鲜度,是二茬的茗不可比拟的。
二.
又想起了一种药材,‘远志。’它的主要作用是:安神,益智,祛痰,消肿。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此药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远志的最佳上品产自山东章丘。此药生长环境也不挑剔,山区平原皆可。但奇就奇在,它的根茎叫远志,长出地面的叶子就是草。“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屈子的名篇橘颂曰:“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一志兮。”好好的橘树,到了北方就变了味儿,因此有了“南橘北枳”的成语。
真是感叹茶与茗的执著,同宗同种,变的是人们对它时令的区分,不变的还是本身的味道。世间的事物就是这么复杂,怎么说变就变呢。于是,人们学会了从实践中选择,懂得了物尽其用,明白了自然的法则,怀着敬畏之心看待这些难以理喻的现象,学习它们守土念乡的优秀品质。
三.
人们从这些现象里,看到了事情的两个方面,觉悟出很多的启迪。一个人的位置,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往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道理。历史上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一篇《子虚赋》,一曲《凤求凰》,倾倒了多少痴男怨女。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琴棋书画的相伴,穷困潦倒的生活,沽酒街头的羞涩,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但有的人提出了反面,说《子虚赋》是应景之文,是马屁文章。在礼教社会的范畴里,有人提出了疑问,说他们这是“私奔”,从司马迁的《史记》,还有《汉书》的记载里都能找到这方面的文字,真得考虑“西汉两司马”的交情了。当然,礼教与不同的声音显得太脆弱了,人们往往可以忽略不计,两个声音只有自己拿捏和公断了。
四.
史上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的更是明白,兄弟相残的残酷历历在目,这旷世的奇文,千古的诗篇,与人、与景、与事,天人合一恰如其分。
茶与茗,远志与草,南橘北枳,人们眼中不同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都是毋庸置疑的现实。我们宁可有相信的态度,还有接受与不接受自由,不愿看到七步诗里所描绘的情景。现实中可以有不同意见,可以有争论,即使不满意,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去解决,毕竟好多的“相煎”是残酷的,是不可取的。
茶好,茗也好,都出自茶树;分清是非,辨清远志与草芥;佩服橘树,长在该长的地方;让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美好传说留在心里;不想看到相煎何急的事情。
案上沏着一杯水,真的不知道是茶还是茗……
"���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