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3.22

                                                 读书笔记之《论语》3.22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三〈八佾〉》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3.22子曰:“管仲(1)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2),官事不摄(3),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4),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5),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1)管仲:管夷吾,字仲,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代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作为齐国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2)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3)摄:兼任。

(4)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5)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集注】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桓公霸诸侯。器小,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故局量褊浅、规模卑狭,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焉,于虔反。或人盖疑器小之为俭。三归,台名。事见说苑。摄,兼也。家臣不能具官,一人常兼数事。管仲不然,皆言其侈。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或人又疑不俭为知礼。屏谓之树。塞,犹蔽也。设屏于门,以蔽内外也。好,谓好会。坫,在两楹之间,献酬饮毕,则反爵于其上。此皆诸侯之礼,而管仲僭之,不知礼也。愚谓孔子讥管仲之器小,其旨深矣。或人不知而疑其俭,故斥其奢以明其非俭。或又疑其知礼,故又斥其僭,以明其不知礼。盖虽不复明言小器之所以然,而其所以小者,于此亦可见矣。故程子曰“奢而犯礼,其器之小可知。盖器大,则自知礼而无此失矣。”此言当深味也。苏氏曰:“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国,则其本深,其及者远,是谓大器。扬雄所谓‘大器犹规矩准绳’,先自治而后治人者是也。管仲三归反坫,桓公内嬖六人,而霸天下,其本固已浅矣。管仲死,桓公薨,天下不复宗齐。”杨氏曰:“夫子大管仲之功而小其器。盖非王佐之才,虽能合诸侯、正天下,其器不足称也。道学不明,而王霸之略混为一途。故闻管仲之器小,则疑其为俭,以不俭告之,则又疑其知礼。盖世方以诡遇为功,而不知为之范,则不悟其小宜矣。”

【钱穆】

        管氏之器小哉:管仲,齐桓公相,名夷吾。桓公尊之曰仲父。器,言器量,或言器度。器之容量有大小,心之容量亦有大小。识深则量大,识浅则量小,故人之胸襟度量在其识。古人连称器识,亦称识量,又称识度。管仲器小,由其识浅,观下文可知。

      管仲俭乎:俭,悭吝义。或人闻孔子评管仲器小,疑其悭吝。今人亦讥悭吝者曰小器。

管氏有三归:一说:古谓女嫁曰归。古礼诸侯娶三姓女,管仲亦娶三姓女。一说:归,通馈。古礼天子四荐,诸侯三荐,桓公许管仲家祭用三牲之献。一说:三归,台名,为藏货财之所。一说:三归谓三处采邑。一说:三归指市租言。今按:第一、第二说,是其僭不知礼。第三、第四、第五说,是其富,皆非不俭。或曰:三归谓其有三处府第可归,连下文官事不摄,最为可从。

        官事不摄:摄,犹兼义。管仲有府第三处,因事设官,各不兼摄。则其钟鼓帷帐之不移而具可知。其美女之充下陈者,亦或三处如一可知。此见管仲之奢侈不俭,亦即其器小易盈,乃一种自满心理之表现。

        然则管仲知礼乎:或人闻孔子言,管仲既非悭吝,或是知礼,故再问。

        树塞门:古人屏亦称树。塞,蔽义。古礼,天子诸侯于门外立屏以别内外,而管仲亦如之。此见管仲之骄僭不逊,亦其器小易盈之证。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好,谓好会。古礼两君相宴,主人酌酒进宾,宾在筵前受爵,饮毕,置虚爵于坫上,此谓反爵。坫,以土筑之,可以放器物,为两君之好有反坫,则可移而彻之。后世改以木制,饰以朱漆,略如今之矮脚几。宾既反爵于坫,乃于西阶上拜谢,主人于东阶上答拜,然后宾再于坫取爵,洗之,酌酒献主人,此谓之酢。主人受爵饮,复放坫上,乃于东阶上拜,宾于西阶答拜,然后主人再取爵,先自饮,再酌宾,此谓之酬。此反爵之坫,仅天子与诸侯得有之。若君宴臣,仅置爵于两竹筐之内,此两竹筐置堂下,不置堂上。今管仲乃大夫,而堂上亦有反爵之坫,安得谓知礼?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孔子盛称其功业,但又讥其器小,盖指管仲即以功业自满。若以管仲比之周公,高下显见矣。然孔子固非轻视功业,读者以此章与〈宪问篇〉孔子评管仲章参读可见。

[白话试译]

        先生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呀!”或人说:“管仲生活得很俭吗?”先生道:“管仲有三处家,各处各项职事,都设有专人,不兼摄,那好算俭?”或人说:“那么管子知礼吗?”先生说:“国君在大门外有屏,管仲家大门外也有屏。国君宴会,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几,管仲宴客也有那样的土几。若说管仲知礼,谁不知礼呀?”

【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自译】

        孔丘先生说:“管仲的器量小阿!”有人问先生说:“管仲节俭吗?”先生说:“管仲自己就有三处家室,设置官员都是专人专事而不通过兼职来减员节支,他怎么能算得上节俭?”又问道:“那么管仲懂礼吗?”先生说:“国君的宫殿门前建有照壁,管仲的府第门前也建有照壁;国君为了两国君主的宴会礼仪,设置了安放酒樽的坫台,管仲自己也设置了这样的坫台。若管仲懂礼的话,那谁还不懂礼啊?”

【感悟】 

        如果说孔丘先生是儒家鼻祖,那么管仲就是法家先驱。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儒家主张德治仁政,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战国时期,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和秦国国君秦孝公之间曾有一个有关帝道、王道、霸道的故事,也算儒家和法家治国理念的一次交锋吧。虽然道不同,但孔丘先生对管仲还是褒多于贬的,只不过,既然是道不同,评价起来就不免有戴着眼镜的嫌疑。

【后记】

        如果圣人生活在今天,不知儒家思想将会是怎般模样?

                                                                                                            槐榆柳

                                                                                                       2017年1月23日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